毛主席和林彪,周恩来、江青、康生、张春桥、陈伯达等会见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剧组童祥林等演职人员
1964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李希凡的文章《努力创造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评京剧《智取威虎山》取得的成就》,文章认为,《智取威虎山》的修改和加工,对如何改编具有传奇特色的作品,在塑造正面人物和加强剧目思想方面,做了必须肯定的探索。它的艺术逻辑是严密的。剧中正面人物少剑波、杨子荣的形象加强了,反面人物的嚣张气焰被压缩了;过分偶然性的传奇色彩有所削弱,而小分队的集体英雄主义以及人民的支援,都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1964年7月15日,剧作家曹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一场文化大革命》: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正在外面眼前进行着,那就是,京剧演革命现代戏。这是一场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一个曾经被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深深毒害过的古老剧种,从此要彻底清除这些毒害,坚决走社会主义革命大道。
1964年7月17日,毛泽东观看了《智取威虎山》,他对该剧的指示是:戏里反面人物的戏太重,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不要把杨子荣搞成孤胆英雄。
据此,创作人员对剧本做了进一步修改,加强了杨子荣和少剑波的戏,删减了几个反面角色的戏。
196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智取威虎山精益求精》介绍文章,为了把这出戏修改得更好,《智取威虎山》的编剧、导演、演员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又去部队生活了三个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智取威虎山》进行了较大的加工修改。新演出本删去了许多枝蔓,减少了一些人物和场次,集中力量突出地加强了主要人物杨子荣的英雄形象,特别注意运用文学、音乐手段来刻画他赤胆忠心的革命精神和光辉性格。
从此,作为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无论从剧本、音乐设计导演 舞美还是演员阵容,基本确立,改编本与原本相比,已经大不一样。
八大样板戏主角的宣传海报(《红灯记》的李玉和、铁梅占了2个造型,所以该海报有9个形象)
毛泽东反对江青大改《智取威虎山》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为了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首都舞台上正在上演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各个阶级都力图立本阶级的戏剧样板戏,为本阶级的政治服务。因此在戏剧’舞台上,大破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戏剧样板,大立无产阶级的八个戏剧样板,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一场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粉碎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这是最早对八个样板戏的评价定调。
从1968年起,江青指令把1960年代各地京剧院团创作的现代优秀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八部舞台作品进行改编拍摄,移植到银幕上。
事实上,江青呕心沥血树立的革命样板,其本意不仅仅在于艺术创作,而且还把它作为在“文革”大革命中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1969年4月初,在张春桥的授意下,由上海京昆剧团,上海京剧团等单位抽调各类专业艺术人员组成了《龙江颂》剧组。6月,江青、姚文元召见剧组主要人员,发出指令:“样板戏与小说《林海雪原》有质的区别,《智取威虎山》必须改名!”
紧接着江青提出要对《智取威虎山》做脱胎换骨的改造,将剧名改为《智取飞谷山》;将夹皮沟改为桦树沟,剧中杨子荣改名为梁志彤,少剑波改名为赵建刚,座山雕改名隋三刀,孙达得改名为申德华等等。于会泳还要将剧中的话白改为韵白。中共中央了解这些改动后,否定了这些做法,毛泽东批判了江青的改动。8月31日毛泽东对江青关于京剧《智取威虎山》改名等问题请示信的批语写道:“牵动太大,至少暂时不要改动戏名和主要人物名字,地名暂时也不宜改动。对小说作者的批评也宜从缓。”
秋天,毛泽东在杭州接见浙江文艺界人士,有人提到是江青创造了样板戏,他说:不是,戏原来就有,是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