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经过近10个月的实践,这个词愈发热门,各行各业都在探索该怎么样去适应经济新常态。
这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政协,专门召开了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为主题的发布会;在5000多名代表委员的口中,每天迸发出无数个与新常态有关的思考与建议;在各类媒体,新常态更是以极高的频次在刷屏。
大家的讨论,大多围绕着怎么理解新常态与该怎样适应新常态而进行。
什么是新常态?
要讲新常态,首先需要厘清下概念。
什么是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就说了,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随后的评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等,还阐述了新常态派生的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在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谈到2015年的部署时,开宗明义地就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大框架有了,各行各业该如何找准定位呢,来看看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们都是怎么理解吧: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代表说,新常态最重要的一个“新”,就是要重新塑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从过去30年的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另一方面,则需要让GDP增长速度从高速实现向中高速的转变,产业结构层次从低端的产业链、价值链逐步转向中高端。
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说,新常态意味着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现在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结构要调整,还要寻找新的动力。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新常态之新,有四新:改革之新,过去觉得不可能做的事,现在不仅做了,还要做好,全面深改在推着中国往前跑;环境之新,创业和企业经营环境都在变好;技术之新以及网络发达带来的渠道之新。还有四常:速度之常、调控政策之常、生态之常和民生之常。
从这些话语中的关键词来看,大家都提到了增速、结构与动力等,也就是说新常态的落脚点,基本集中在这些方面了。很多人提醒,对于今后的经济增长,多几个点少几个点不是最重要的了,更重要的在于有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还有,不正确的认识也要纠正。经济专家提醒了,新常态是新认识新概括,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装。那么,哪些误读需要厘清呢?
最常见的误读是,新常态就意味着经济减速或下行。
“经济一路下滑、不断下跌就是新常态?这是把一些‘异常态’‘非常态’的东西也放进了新常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委员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与以往相比确实降了一些,但不能把新常态片面理解为增速一路下滑。
当新常态碰到“任性”
说到新常态,还想提提最近另一个非常火的词,那就是“任性”。
火到什么程度?在与上海代表团交流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借用了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亲自加进了“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
大家不禁要问,任性怎么了?
分析人士指出,当下存在许多不值得提倡的“任性”,而且这样的“任性”已经阻碍了发展,成为需要破除的改革拦路虎。
比如当制造业产能出现了过剩时,却仍然大上快干;经济增长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即使造成环境污染也不管,只要GDP增速成绩单好看就行;只要速度一慢,还是任性地铺摊子、上项目,一拍脑袋就上马;还有各种有权的任性行为,要么“乱作为”,或者“不作为”……这些任性的做法,表明一些人嘴上说的虽然是新常态,但思维方式、行事方式还按老一套任性地来办。
辜胜阻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迭加”时期,要特别关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四大“阵痛”:制造业要“去产能化”;房地产要“去泡沫化”;金融体系要“去杠杆化”;环境要“去污染化”。
叶青说,今后,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不要就只认GDP一个指标,不要再任性地追求GDP增速,而要与GDP增速保持适当保持距离,更注重全面发展。那些不惜一切代价求增速的做法,今后不能再这么任性下去了。
的确,对于新常态来说,任性是解决不了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的,当前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发展和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创新思维去解决,在改革中蹄疾步稳地去突破。
新常态来了,你该怎么办?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各地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新常态呢?
首先是要有主动性,不论适不适应,新常态已然来了,大家普遍认可的是,粗放式发展之路是行不通的了,当此之际,就要积极主动地拥抱新常态,并从中发掘新机遇。正如全国政协6日举行的记者会,其主题就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主动”一词,尽显积极态度。
在新常态之下,如何找机遇呢?
按辜胜阻的分析,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端化、社会信息化和经营国际化。
不论是学者还是官员,大都提到了要向创业和创新要增长。
辜胜阻建议,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浪潮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引擎,不断产生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的活力,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要让改革引领创业创新浪潮。
“今后经济增长靠什么?”厉以宁自问自答,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靠投资的驱动,这些都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今后的动力来自人民的创造力。
来自河北团的王刚代表说,对河北来讲,最关键就是要创新。河北面临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这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技术的引进开发。钢铁并不一定都是落后产业,钢铁也有优势产能。河北就是要做好怎样形成钢铁的优势产能,在技术,产品和创新上做好文章。同时,要调整过剩的产能,推动像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的引进和吸收。
河北省侨联副主席,石家庄市侨联主席胡翎代表同样指出说,钢铁,水泥,玻璃等高污染的企业在面临结构调整时,面对落后的产能,要注重科技转型,提升科技的含金量,对于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要下决心坚决取缔,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效的产业,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还要加快结构性改革,最大程度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
“政府应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给的给到位,把该管的管到位。” 安徽马鞍山市委书记张晓麟代表建议,通过深化简政放权等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体制性障碍,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记者 叶晓楠 赵珊)
海外网两会独家策划
责编:刘凌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