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罗斯福当年如何增税?

2015-02-26 10:57:48来源:国际金融报 分享:
字号:

  罗斯福增税

  最大手大脚的要算胡佛总统,他广泛地增加公共设施项目的支出,四年间花在这些项目上的钱,多于此前的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国际贸易缩减,船运业务量不如以往,他就缩减了造船工业规模。胡佛的“复兴银行公司”(RFC)为不景气的行业(主要是铁路和银行)提供紧急低息贷款。到1932年下半年,复兴银行公司不光扶助麻烦企业,还把钱借给各州作失业救济金,并且为公共项目提供资金。这些举动在20世纪30年代导致美国债台高筑。

  1932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以绝对优势挫败胡佛。在民意测验中,罗斯福身在“伟大的”总统之列,与华盛顿和林肯平起平坐。许多美国人相信他的新政把美国从大萧条的魔爪下解救了出来。其实,在罗斯福治下,从1933年至1940年,美国失业率平均高达18%,高税收对商业信心的破坏也很明显。

  奥巴马上台之初面临的局势与罗斯福很相似,金融危机加上经济衰退,让他不得不借鉴前任的财政政策。

  “罗斯福新政”确实对大萧条是一针强心剂,让处在经济低谷中的美国人看到了希望,“新政”中建立起来的机构对美国的长期影响是显著的。其设立的存款保险制度防止了经济危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社会保险制度也确保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奥巴马上台后,进行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金融危机后也实施了金融改革和全民医改,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也极其深刻。

  一些人指出, “罗斯福新政”有瑕疵,使得大萧条情况恶化,因为在罗斯福执政的前两期中,经济并没有完全恢复。其中的原因是罗斯福大规模的公共支出被其他因素抵消掉了。比如,胡佛政府增税政策影响到了罗斯福时期,联邦政府的扩张政策被地方的削减支出和增税政策所抵消。另外,罗斯福也渴望减少财政赤字,在1936年选举胜利后,罗斯福政府立马削减支出和增加税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失业和衰退。而将美国拉出萧条泥沼的真正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引发的需求刺激了美国经济的腾飞。

  罗斯福的增说计划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工商界对赤字政策的反对限制了财政政策功效的发挥。而相反,约翰·肯尼迪政府时期,在赤字面前,工商界对于减税政策的接受则有助于赤字政策功效的发挥。1930年,美国工商界特别反对赤字支出政策,因为他们担心与之相伴而来的将是高税收政策,而政府也确实采取了高税收政策。

  1933年春季,全美各地的大银行家齐聚华盛顿,要求政府将他们从破产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而且他们坚持认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联邦政府即使举借大量债务也是值得的。罗斯福总统问他们:在不严重损害国家信用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到底能承受多大规模的债务?他们的回答是35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之间,事实上,直到1935年末,政府的举债额也没有超过他们的最低估计数,甚至一直到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政府举债额也没有超过他们的最高估计数。很明显,1933年政府离破产的边缘还很远。

  赤字、税收和工商界

  即使1934年1月提交的预算咨文估计,1934年财年政府支出将达到105亿美元,赤字将达到73亿美元,人们也平静地接受了。据说,华尔街反而被这个消息“吓了一跳”,但他们同时也认为赤字时可以消弭的。1934年秋,持续的巨额政府支出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大家,罗斯福在1936财年实现预算平衡的计划已经不可能了,预算局长道格拉斯在8月份的辞职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信号。

  罗斯福总统早已预料到这一情况,他在6月19日的税收演讲中呼吁: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税率从现在的59%提高到75%;提高大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现有的联邦州遗产税之外再征收联邦遗产税。这就是《1935年税收法案》的雏形,它的最终诞生每年增加的税收金额大约在2.5亿美元。然而,这次增税也导致政府与工商界冲突进一步升级。

  官方曾经认为,现存的税收足以支付政府的经常性开支,而且随着复苏进程的推进,这些税收将会有一部分结余,这部分结余足以支付由紧急情况下引发的债务。就在1月份的时候,总统还说他预计没有必要额外增加税收。但是,现在纳税人面对的是五年来税收的第五次增加。这就毫不奇怪,为什么虽然有高深的预算理论,但是商人依然坚持他们的传统观点,即最高的政府支出和赤字不可避免地意味着更高的税收。而且,工商界群体非常讨厌提案中的一些特殊税收增加,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将手直接伸到了财富的口袋里”,而且是因为它们否定了道德上和经济上关于大宗财富和大企业存在的合理性的争论。如果总统说政府需要资金,那么保守人士会理解政府的举动,而且对于税收增加的接受可能更为容易。但总统拒绝这样说,他仅说社会要更平等。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1933年,1941年,1980年,财政立法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