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电影中的政客与刺客:中国式刺杀"所为皆是国家"

2015-02-25 15:06:01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莱坞谐星詹姆斯·弗兰科和塞斯·罗根主演的恶搞喜剧《刺杀金正恩》(又译作《采访》)于12月下旬在美国公映,对此,朝鲜提出强烈抗议,称“这是对我国人民不可饶恕的冒渎”。影片中的金正恩被恶搞成一个总是全副武装,并且坚持认为自己既不大便也不小便,而且能和海豚对话的滑稽形象,他还是一档名为“今夜胡闹秀”的美国脱口秀节目的忠实粉丝,该节目的主持人和制片人也就此得到了宝贵的采访金正恩的机会,但与此同时CIA却向他们提出了刺杀金正恩的严正“邀请”。

朝鲜领导人被好莱坞恶搞早已不是第一遭,十年前的木偶动画喜剧《美国战队:世界警察》就曾把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描绘成一只滑稽的蟑螂。但此番赤裸裸地拿刺杀如此敏感的话题作素材,依然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这次荒唐的“刺杀”也引起人们回忆起那些描写刺杀领袖人物的经典电影。

中国式刺杀:所为皆是国家

对于国人而言,“刺杀”二字几乎会令人第一时间联想起图穷匕首见的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著名的刺客之一,荆轲被太史公司马迁写入了最早记述刺客的文献《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而其中荆轲一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是重中之重。

两千余年后,刺秦的故事自然被搬到了大银幕上,操刀的导演正是令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第五代领军人物陈凯歌与张艺谋。同样的题材,在两位大导演的手中却被阐释出了截然不同的内涵。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1999)表现的是野心勃勃的嬴政如何从一个立志造福苍生的君主,被权力和欲望一点点吞噬为一个背信弃义的懦夫,当他于大殿上被荆轲行刺之时,疯癫狼狈的举止宛如一个孩童。在这里,剿灭六国的秦始皇是压迫和毁灭一切个人自由的罪魁祸首。张艺谋的《英雄》(2002)则以《罗生门》式的结构与他钟情的色彩美学,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刺客传奇。绝顶剑客残剑与无名先后于即将得手之际放弃刺杀,都因为被嬴政“心怀天下”的宏愿所感动。在这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是牺牲小我、天下为公的英雄。“刺秦”,成了两位导演表达个人理念与态度的载体,陈凯歌推崇个人自由与张艺谋信奉集体利益的观点都在各自的影片得到了最充分的呈现,至于孰优孰劣,是人们长时间热衷的话题。

《十月围城》海报

秦始皇作为中国帝制时代的开启者,被无数人仇恨敌视,而孙中山作为中国帝制的终结者,同样被许多人视作眼中钉。汇聚了一大批明星的《十月围城》(2009),将背景设定在清王朝覆灭的前夕,作为革命党领袖的孙中山,成了清廷全力剿灭的对象。《十月围城》打造了一个高度戏剧化的孤绝情境——孙文即将抵达的香港俨然一座被围困的孤城,全城的官兵与密探都对孙文虎视眈眈。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国志士也同样同仇敌忾,他们因保护孙文这一相同的目标众志成城,与凶狠的官兵以性命相拼。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商人、报人、车夫、小贩、戏子、打手甚至乞丐等等各色人士,为推翻清王朝奉献自己全部热血和心力,其庞杂的线索与悲壮的气质勾勒出华语电影中少见的史诗气象。

欧洲式刺杀:贵族的优雅

作为现代世界最受憎恶的政治领袖,1944年密谋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也是当代最著名的政治刺杀事件。不过,这一惊天计划的实施者并非纳粹德国的敌人,而是来自德军内部。以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为首的一批军人,认为希特勒不自量力的疯狂进攻计划成了令德国毁灭的罪魁祸首,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刺杀这个疯狂的领袖是唯一的办法。在战争中身体致残的施陶芬贝格曾四次身背炸药试图行刺希特勒,其中最著名的“瓦尔基里”计划发生于1944年7月20日,他把炸弹放到距离希特勒两步远的桌子底下,两分钟后,他趁机溜出会场。炸弹准时爆炸,24名与会者中4人当场死亡,水泥屋顶掀塌一半,地上炸出一个大坑。但爆炸的一刻,希特勒正趴到桌面上看地图,厚重的橡木桌子挡住了炸弹,让希特勒逃过此劫。失败的施陶芬贝格随即被枪决。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政客,刺客,电影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