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刺杀:为自由敲响警钟
2013年美国电影《刺杀林肯》忠实再现了约翰·布斯枪杀林肯的瞬间
作为地球上权力最大的人,美国总统无疑是无数人想要除掉的目标,历史上就有4位美国总统遇刺身亡——亚伯拉罕·林肯(1865)、詹姆斯·加菲尔德(1881)、威廉·麦金莱(1901)和约翰·F·肯尼迪(1963),还有5位美国总统曾被刺杀但有幸逃过一劫。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刺杀林肯的事件在诸多表现南北战争的电影中都有涉及,去年美国还专门拍摄了一部详细描写刺杀林肯事件前后经过的影片《刺杀林肯》(2013)。该片由汤姆·汉克斯主演,故事素材全部来自同名畅销小说。
解读这一众所周知案件另辟蹊径的是由罗伯特·雷德福导演的《同谋》(2011)。该片选取的视角是作为刺杀主谋约翰·布斯的“同谋”玛丽·苏拉特,她作为杀手同党的母亲,声称自己对于儿子的阴谋并不知情,只是在无意间为他们一伙人提供了犯罪场地,而经过律师的对辩,玛丽协同犯罪的证据确实并未坐实。作为已经被条分缕析过的林肯被刺案,玛丽的故事并不为太多人所知,雷德福着重表现的,是审判玛丽的司法过程。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身为美国公民的玛丽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被视作常人平等看待,司法的程序正义是否应当为国家利益让路,是《同谋》提出的深刻思索。(本刊2011年第20期有此片的详细解读)
无独有偶,擅长政治题材的大导奥利弗·斯通也将刺杀肯尼迪的惊天大案对准了事后的法庭之上。检察官吉姆·加里森(凯文·科斯特纳饰)根据蛛丝马迹,一点点还原出案件背后的真相。斯通巧妙地利用肯尼迪被刺当日的原始影像素材与自己主观创作的影像进行交叉剪辑,影片最后部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庭审雄辩尤为震撼人心。斯通大胆地将这次刺杀解读为“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人的阴谋”,其幕后黑手直指当时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斯通的观点被指为过于主观,甚至有过度阴谋论之嫌,但他对于真理与真相的求索精神则让本片足以跻身最优秀的法庭片之列。
另一次针对理查德·尼克松的刺杀计划则与政治阴谋毫不沾边,纯粹是小人物的悲剧使然。塞缪尔·贝克(两届奥斯卡影帝西恩·潘饰)是一个安分守己、老实巴交的家具推销员,他无法鼓起如簧巧舌欺骗顾客,因此干不好自己的工作,也照顾不好自己的家庭,与妻子离了婚,难得一见自己的孩子。老板的一句话深深烙在了他的心中——“尼克松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伟大的推销员’”,而尼克松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乃是由于他敢于一次又一次大言不惭地欺骗美国公众。最终,1974年2月22日,生活毫无希望的贝克将一切罪责都归咎于美国最知名的那个骗子,准备劫持一架波音飞机撞向白宫,被警察及时发现并击毙。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