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资讯>> 正文

美国弗格森骚乱与中国思考:情理法一个都不能少

2014-11-29 12:44: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更为严峻的是,当热点信息应接不暇时,舆论会出现“重口味现象”,一般的冲突很难再刺激观众的味蕾。

图:山西平遥古城老县衙二堂匾额

    海外网11月29日电 种族问题在美国一直十分敏感,类似美国弗格森镇的骚乱事件不是第一次。假如在中国,明知某个判决可能引发骚乱,法官还会判吗?微信公号“舆情智库”今日发表文章,解析美国弗格森骚乱的个中因素,及对全面依法治国前进的中国带来何种启发。全文如下:

    1855年,一个名叫威廉?B?弗格森的美国人,将密苏里州东部的10英亩土地转让给一个铁路公司建立新站台。其后,围绕着站台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形成了弗格森小镇。150多年后,这里也只有2万多人,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今年8月,小镇的安静被一声枪响打破。死者的黑人身份和对开枪警察“不予起诉”的判决,引发全美几十年来最大规模抗议。各国政要、媒体、专家众说纷耘,谈及司法公正、种族歧视、贫富差距、警察执法权、舆情应对甚至政治制度,也不乏幸灾乐祸的声音。

    把视线转回中国。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中,司法案件占据了很大比例:呼格吉勒图案、刘涌案、赵作海案、聂树斌案、邓玉娇案、曾成杰案,吴英案、李庄案、李启铭案、药家鑫案、李天一案、夏俊峰案、唐慧案、杨佳案、冀中星案、马家爵案。涉法涉诉舆情热点高发,个中因素值得深思。

    假如判决会引起骚乱,中国的法官敢这么判吗?

    《环球时报》提出的这个问题十分尖锐。种族问题在美国一直十分敏感,类似事件不是第一次引发抗议。假如在中国,明知某个判决可能引发骚乱,法官还会判吗?答案存疑。比如湖南唐慧案,有报道称唐慧本人曾在法院办公楼滞留15天,一些判决书甚至要先给唐慧过目修改,个中原因不外乎是“怕闹”。当对稳定的重视超越了司法执法部门能够承受之重,有关部门就愿意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而当事人则会认定“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

    更为严峻的是,当热点信息应接不暇时,舆论会出现“重口味现象”——一般的冲突很难再刺激观众的味蕾,于是一些当事人会采用更激烈的言行,比如在报社门口集体喝药,社会秩序和法治权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时候,简单地谴责“刁民”、“恶吏”,批评司法人员“不敢担当”、媒体“炒作”,没太大意义,应当从社会、制度等层面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反思。

(责编:赵军)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反家暴细分家暴类型 专家称只回复“哦”算家暴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对越反击战时期中国女兵照片首公开(组图)

安徽男子冒充画家性侵25名女子被执行死刑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