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资讯>> 正文

美国弗格森骚乱与中国思考:情理法一个都不能少【2】

2014-11-29 12:44: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更为严峻的是,当热点信息应接不暇时,舆论会出现“重口味现象”,一般的冲突很难再刺激观众的味蕾。

    情、理、法,一个都不能少

  案件审判的程序和实体均没有问题,是不是就该无视引发的非议和抗议?一些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觉得问心无愧,但总感觉对一些人“道理怎么也讲不通”,为什么?

  因为具体事件案件是导火索,背后的社会情绪才是火药桶。弗格森案引发的大规模抗议骚乱,绝不仅仅是陪审团种族比例、警方应对方式这样的细节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美国执法者与有色人种社区间长期的不信任。骚乱可以平息,但社会情绪和社会问题绝非一时能够消除。前述的国内司法热点中,背后也都有深厚的社会情绪影响:对粗暴执法的不满,对底层生计的同情,拆迁征地频发的矛盾,对官二代富二代的反感,对商业环境和个人权益的担忧,对刑讯逼供等涉及司法公正、人权保障议题的关心。

    在社会情绪积郁、社会信任缺失时,即便司法过程严格公正,但如果个案的判决结果与一些人的直觉判断不一致——比如浙江钱云会案——也往往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这是当前的一个常态。

    法治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内心的信仰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近几十年来有所改观,但裂痕依然未能很好弥补。美国的司法体系多年来不断完善,民众的法治意识总体较强,但仍然要面对争论和抗议。相比之下,中国当前是“压缩式发展”,正在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两百年的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各种矛盾问题在很短时间内集中喷发,面临的社会治理挑战较当年的美国更为艰巨。而转型期又叠加信息化,社会多变、利益多样、矛盾多发、意见多元。在这种背景下,法治必须成为超越左右的社会基础共识,才可能弥合分歧,化解情绪。法治也必须成为民众内心的信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每个人都想尽办法钻法律的空子,那法治就只剩下了制度的空架子。

  塑造社会对法治的共识和信仰,首先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公正。“行胜于言”,要让民众在“每一个案中感受到公平”。同时,政府和公务人员要依法行政、带头守法。此外,还必须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各个层面,推进民主参与。对社会舆论意见的吸收,要有制度化的管道和专业化的团队。

  此外,还必须意识到,法律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法律的深意和精神。法治再合理完备,在实际司法执法中,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人认识与大众共识,难免还会有磕碰。加强普法教育,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让舆论监督更加科学化理性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者:白客,转自微信公众号“舆情智库”)

(责编:赵军)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反家暴细分家暴类型 专家称只回复“哦”算家暴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对越反击战时期中国女兵照片首公开(组图)

安徽男子冒充画家性侵25名女子被执行死刑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