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1 08:25:03|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2014年的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来的恰逢其时。
这一届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之时,中国的十八大刚刚过去两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过去一年,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才过去10来天。
如果在未来回望这个时代,会发现这的确是个大时代。从十八大到APEC北京会议的两年间,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更多的变革正在发生。中国经济唯一不变的是改革,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在与世界实现良性互动,中国经济有着法治精神保驾护航……如果总结这两年的中国经济,我们会发现一些可喜的趋势与变化。
读懂中国经济
必须信奉改革
11月9日,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中,24次提到“改革”。
这绝非巧合,数字有时候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改革”二字出现了137次。而在被视为“全面深改元年”的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改革”,并直言“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如果我们关注每一条改革措施,会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60项改革任务,几乎已经全面启动,其中的任何一项,所带来的影响都难以估量。
不妨先说说公平。
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3个“1亿人”,数字大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
与之相伴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让每一个人享受公平的公共福利,通过公平刺激发展,中国改革决心很足。
改革进入的是深水区,这意味着破除利益阻碍,需要的不仅是规划良好的蓝图,还要有破冰的勇气。
被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形容为“系统性重构”的财税体制改革,舆论广为关注的央企改革,将节省上千亿“三公经费”的公车改革……细数过去一年多来的改革,啃硬骨头是常态。
在APEC开始前一周,习近平刚刚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像这样的会议,在这个“全面深改元年”中,已经开了6次之多,涉及到的都是大问题,都是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改革,应声落地,马上就开始实施。
“快马加鞭,一鼓作气,这样的强度使人们对改革更有信心。”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表示。
改革的力度体现在简政放权中,“看得见的手”管得少了,市场的活力开始“井喷”。
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李章泽透露,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到今年9月,国务院已分7批取消和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这意味着,作为国家部委权力象征的审批权,已经有四成下放,而这一过程仍在继续。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旨在降低准入门槛、减少筹建成本、主动简政放权的政策,正在不断地释放红利。在11月9日的演讲中,习近平也不无自豪地表示,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
当下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相信市场的力量,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同样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市场”二字出现81次之多,中国对市场的作用如何理解?《决定》中的话在过去一年被反复引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当然,改革一定会有阻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认为,哪怕阻力再大,本届政府也拥有突破一切障碍的决心。从目前的改革措施来看,本届政府是遵循了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来把不同的事情进行排序,并强调改革会进一步推进。“也就是让一些阻力和障碍感受到压力,不要再存侥幸心理,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是很足的。”
读懂中国经济
务必把握大势
在上任以来的讲话中,习近平经常强调把握“大势”的重要性,这一思路体现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了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中。
所谓“大势”,既有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方式,亦有中国经济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那就是“三期叠加”,意为当下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状态。
增速的换挡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面临的。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进行结构调整,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中国,不仅重视速度,也重视质量;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结构调整就要面临“阵痛”,必须痛下决心,相信市场的力量,解决当下的问题。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这一时期是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在产生红利的同时,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仍在发挥作用,对于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阵痛期的中国经济,依然有着让世界称赞的活力。
我们看到,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无比实在。今年9月,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上市,成为美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在上市路演中,曾经对马云嗤之以鼻的投资者们,用巨大的热情迎接了他和他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路演午餐会上,现场排队的人们光是等电梯就需要30分钟。
中国的发展能给世界带来什么?世界又将如何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我们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互联互通的奇迹。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范。”11月8日,习近平出席并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时表示。
“一带一路”,正是世界共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好机遇。自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应者众多。中国的发展,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会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将为沿线国家提供新的机遇,已经成为共识。
APEC会议期间,在《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讲话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并表示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这无疑显示了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与决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解疑释惑,以发展为纽带,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在一起。
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的《福塔莱萨宣言》宣布,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人民币国际化同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已经从2009年的区区35.8亿元,到今年前三季度就超过4.8万亿元的规模。尽管仍有不少障碍需要破除,但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总结说,经过这一从无到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活力”。
![]() |
改革;中国故事;保护严格;协商民主;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