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国际

"监听门"曝出更多细节 美长期侵入中国网络【2】

2013年06月14日07:42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字号:

摘要:美国《外交政策》杂志10日报道,处于风口浪尖的美国国安局旗下设有一个部门,名为“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过去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

时事辣评

“棱镜”事件是面多棱镜

万晓娟

“棱镜”事件持续发酵,引起全球网民人心惶惶,频频提及“人权”的美国,如今却被爆料称入侵他国网络多年,这样说一套、做一套的不光彩行为,未免有些令人大跌眼镜。

但更深层次地看“棱镜”事件,或许一切都已埋下伏笔,“水门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国家,这似乎也在说明,这个国家并没有像其标榜的那样注重个人隐私。一方面在境内加强监控,甚至将手伸向其他国家,另一方面又在境外“推广自由”,这是否再次证实了美国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一贯奉行的双重标准?

“棱镜”事件折射出来的凌厉现实,不仅让被监视国家的国民心灰意冷,也让美国人更加担忧网络安全。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美国是往人心所向的方向走,还是往人心所背的方向去,不得而知。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在互联网时代里,保护隐私权,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全球范围的一个话题。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如何能在这个村子里有尊严地生活、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除了认清形势外,更重要的是强大自己,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为构建一个相对自由而规范的网络大国而努力,如此,才能做出最有力的回应。

专家声音

充满外交战略的博弈

湖南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李寒秋

斯诺登事件深究起来,完全是2010年发生的阿桑奇事件的翻版,西方国家内部基本上是一体的,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他们内部一般会互相协调以保全国家利益。2012年,阿桑奇最终在伦敦的厄瓜多尔大使馆寻求到了政治避难,从此成为城堡里的囚徒。这次斯诺登不选择逃往西方国家而选择香港,说明斯诺登把希望寄托到了中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崛起。

在各国舆论看来,斯诺登避难香港事件,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外交危机。因为中国政府对香港拥有外交指导权,香港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力,因此,斯诺登选择了香港避难,实际上是以中国为最后的保护者。

站在外交博弈和谍报与反谍报的角度上,谍中谍、计中计、戏中戏都是常规剧目,从不新鲜,更不奇怪。美国战略决策部门善于把被动局面变为主动局面;善于把大败的结果变成小败的结果;在一个地方失败了,就在另一个地方弥补;决不能让对手全身而退更不能让对手大获全胜,归根结底就是不能让对手舒舒服服。这次斯诺登的爆料让美国这个表面上时刻宣称网络自由,言论自由和信息公开,实际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随时监控世界、操纵舆论和颠覆敌对政权的双重做派再一次曝光。对斯诺登事件如何处理,在考验着中国战略决策部门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对公共外交事件精细操作能力。在网络言论日益自由化与平面化,公共外交事件幕后操作日益隐秘化和精巧化的今天,这是一个常规性的考验。随着中国的大国地位的确立,这样的考验以后会越来越多。这样的考验越来越多恰恰就是一个中国成为世界性领袖大国的标志。

相关链接

中国网络被攻击月均逾8万次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面临着网络攻击的严重威胁,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击受害国之一。国防部网和中国军网月均遭受境外攻击8万余次。根据IP地址显示,其中有相当数量攻击源来自美国,但我们并没有以此为由指责美方。

“网络战场”上美欲先发制人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兼任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提议当局授权今年5月以后在全球范围展开网络攻击,以便有效维护美国网络安全。按照亚历山大的构想,网络司令部应具备“进攻能力”,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策略。

网龙微评

@西地兰:这可能是本世纪最传奇的间谍故事了。

@锁孔之光:公共空间己名存实亡,故多日不评不看微博,宁可多花时间看日落。

@陈季冰:好吧,我愿意承认斯诺登是个孤胆英雄,也愿意承认阿桑奇是个自由斗士。

调查:

31%美国人支持斯诺登

最新调查显示,31%美国受访者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23%视他为叛徒;35%认为他不应受到起诉,25%认为他应接受全面法律制裁。

支招:

阿桑奇提出建议

“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12日对曝光美国政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的爱德华·斯诺登提出建议,希望他向俄罗斯或者南美洲国家寻求政治避难。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央视、《新京报》、《羊城晚报》

分享到:

(责编:牛宁、于海军)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国际频道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