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0日14:41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5月2日电 《读者文摘》杂志发表题为《DIY的乐趣》的文章。
全文摘编如下:
为什么我们都更珍惜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尽管它们“惨不忍睹”?
当即时混合蛋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荣登美国货架时,经销商们失望了。具有开拓精神的消费心理学家Ernest Dichter 来到家庭厨房中做调查。在采访主妇时,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即时混合材料让烘焙看起来太过简单,烹饪的价值下降了。根据Dichter的建议,下一代的混合物中还需要一样东西——新鲜鸡蛋。他们被当做“热蛋糕”销售。
这个故事能说明现代社会消费者人群中的奇怪现象。经济学的正规理论要求我们应该更倾向于能减少工作量的事物。正如越来越的我们把自己标榜成财富多、时间少的人,我们更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前者身上,而不是后者。但人类行为并不是每次都符合经济学理论。“人们有这种强烈的、内在观点,那就是——付出的努力与质量成正比。”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Michael Norton指出。
这种观点同样深入动物的精神世界中。1962年,加利佛尼亚斯坦佛大学心理学家Douglas Lawrence和Leon Festinger做了一个老鼠实验。实验显示,同样的食物放在不同的高度,老鼠更希望能得到放在高处的食物。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有一条铁律:爬的树越高,越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水果。这道理显而易见,因为竞争力少。
在工业革命时期,事情有些走偏。许多得以延续发展的事物变得机械化——这是一项有争议的过程,能够将即时混合蛋糕达到最高水平。然而,我们的思维过程进化的相对慢一些,导致了混合蛋糕“误区”,这同时迷惑了市场。“你可以让人们相信如果你投入了精力,结果会收效颇高,”Norton说道。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后来取得的巨大成,他称把这个现象称为“宜家相应”。
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其宗旨就是将劳动消费转移到买家身上,从而赢得大众喜爱。今年,Norton和他的同事Daniel Mochon 和 Dan Ariely开始寻找它的成功之处。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他们让人组装宜家的盒子——一项无聊又普通的任务——或者是做非常有意思的活动,例如折纸或搭乐高玩具。随后,参与者不得不对他们的制作产品喊价。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对自己的作品喊价更高,尽管它们只是一个简单朴素的宜家盒子。当开始竞标折纸时,他们把自己折出的青蛙或者小鸟喊出了和专家所做的一样的价钱,尽管一些参与者随后把他们的杰作称为“几乎毫无价值的烂纸”。
但是,究竟是不是应为亲力亲为而使得事物的价值变高了?1980年,经济学家Richard Rhaler 提出了一种很有竞争性的解释。正如“捐赠效应”一样,这种效应强化了我们在某件事上花更多的时间观念。为了验证这个结论,Norton和他们同事让参与实验者吧搭好的乐高玩具拆掉,这样能够让他们再这事上花更多的时间。结果是,他们不在觉得这些东西的价值比简单的定做产品更高了。那些被迫放弃半成品的人也同样不再觉得这些产品的价值比专业产品更高。
得到的启示:通过实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劳动果实,是否已作为动力被工作利用?另一种工业革命产生的效应即是,把成产过程分开,每个工人只负责生产线的一部分,这意味这没有一个工人会产生成就感。
但是,Norton指出,在工作方面,“宜家效应”同样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当你自己发明了一些事物,你会相信它们是最棒的,因此你也许很难看到其他事物的价值。”
“宜家效应”说明了,有些事情比沏一杯茶更值得仔细斟酌。最好自己动手,毕竟,只有你真正懂得该怎么做。
作者:Laura Spinney
译者: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