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资超市巨头COSTCO在韩国因不遵守“周末义务停业”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从去年起,韩国许多地方制定法律,规定大型超市必须遵守“周末义务停业”制度,以限制大型超市营业时间,保护中小零售商。但在韩国的美资超市COSTCO对此并不买账。去年9月,首尔市以“不遵守韩国地方法律”的名义判处COSTCO 1000万韩元罚金。但财大气粗的COSTCO凭借周末1天的营业收入远高于罚金的底气,拒不改正。COSTCO此举遭到韩国舆论的严厉谴责,消费者甚至发起抵制该超市的活动,并在该超市门口举行示威活动。韩国多地政府也对该超市各店面进行频繁检查,并勒令违规店面停业整顿。在强大的压力下,COSTCO今年2月宣布,旗下在韩国所有店面都与韩国其他大超市一样,实施周末义务停业。
实际上,双重标准只是跨国公司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发展中国家不健全的制度和宽松的处罚措施,只是让这些跨国公司的傲慢成为常态。西方电脑公司在非洲国家实施的售后政策会附加一堆条件:如不保证本国有合格维修点;零部件缺乏,需由客户承担不菲的海外购运费用等。西方制药公司在非洲违法进行药品试验。美国辉瑞制药2006年曾把未经测试的抗生素提供给尼日利亚卡诺州政府,导致所有使用该药物的200名患者中11人死亡,181人留下不可补救的后遗症,事发后辉瑞公司竟推诿、抵赖达数年之久。
南非商业电台称,加强法律和监管,对违规的跨国企业构成制约力十分重要。2007年,尼日利亚卡诺州政府正式起诉辉瑞,要求赔偿20.75亿美元,尽管这场旷日持久的轰动性国际官司至今尚未圆满解决,但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令跨国药业巨头们不得不有所顾忌。该电台称,引入更多竞争者,也是消除跨国企业傲慢的良策,如曾因垄断地位而盛气凌人的欧美在非洲经营的移动通讯服务商,在中国、印度等竞争者异军突起后,已变得“好说话”得多。再不敢像以往那样,对非洲予取予求。
“企业帝国主义”心态遭批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和肯尼思·利伯索尔教授曾撰文提出“企业帝国主义”的概念。他们称,当西方跨国大企业争相拥入新兴市场时都抱有一种狭隘且傲慢的心态,他们将发展中国家仅视为市场扩张的目标,以为那里遍地都是渴求现代商品和服务的潜在消费群。正是这种“企业帝国主义”心态,导致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连续做出错误的甚至带有歧视性的决策。
对于苹果在中国引发的怒火,德国《商报》认为,当代中国人已经越来越自信,虽然中国人仍然喜欢西方品牌,相信其品质及信誉,但是中国人已经开始敢于批评,不信任也在加剧。西方跨国企业必须采取非常认真的态度,否则事态将变得难以控制。
12年前,日本东芝公司用“给美国人美金,给中国人补丁”的双重标准应对笔记本故障,惹恼了中国消费者,结果是其由连续四年的中国市场冠军滑落出市场份额前十名,同时在整个国际市场上也被迅速边缘化。
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次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的迅速反应与苹果公司相比,形成了反差。大众也在“3.15”晚会上被中国媒体点名,称其汽车的变速箱有问题,该公司很快就宣布召回逾38万辆汽车。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大众在中国市场保持着相当高的份额。
日本学者村田章裕3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维护本国消费者权益上,不论对方是哪一国都应当毫不让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所有国家消费者都应当处在同等规则下。对于那些差别对待顾客的厂商,完全可以不去选择他们的产品。不过,中国人因为富裕后对外国商品、奢侈品牌等都还抱有很强的向往,拥有的欲望比其他考虑都强烈,因此对自己的权益不知道应当怎样主张。很大程度上中国消费者的态度让一些厂商感到‘没必要那么小心周到’。所以权益还是要自己争取。另外,现在欧盟、美日、中韩等各国之间都在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协定,跨国公司如果再不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的话,要在这些自由经济圈内立足将更加困难。”(本报驻外记者 谌庄流 丁大伟 纪双城 孙微 青木 廖政军 吕鹏飞 李珍 王刚 陶短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