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9 12:4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更為嚴峻的是,當熱點信息應接不暇時,輿論會出現“重口味現象”,一般的沖突很難再刺激觀眾的味蕾。 |
圖:山西平遙古城老縣衙二堂匾額
海外網11月29日電 種族問題在美國一直十分敏感,類似美國弗格森鎮的騷亂事件不是第一次。假如在中國,明知某個判決可能引發騷亂,法官還會判嗎?微信公號“輿情智庫”今日發表文章,解析美國弗格森騷亂的個中因素,及對全面依法治國前進的中國帶來何種啟發。全文如下:
1855年,一個名叫威廉•B•弗格森的美國人,將密蘇裡州東部的10英畝土地轉讓給一個鐵路公司建立新站台。其后,圍繞著站台逐漸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居民,形成了弗格森小鎮。150多年后,這裡也隻有2萬多人,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今年8月,小鎮的安靜被一聲槍響打破。死者的黑人身份和對開槍警察“不予起訴”的判決,引發全美幾十年來最大規模抗議。各國政要、媒體、專家眾說紛耘,談及司法公正、種族歧視、貧富差距、警察執法權、輿情應對甚至政治制度,也不乏幸災樂禍的聲音。
把視線轉回中國。近年來的社會熱點中,司法案件佔據了很大比例:呼格吉勒圖案、劉涌案、趙作海案、聶樹斌案、鄧玉嬌案、曾成杰案,吳英案、李庄案、李啟銘案、藥家鑫案、李天一案、夏俊峰案、唐慧案、楊佳案、冀中星案、馬家爵案。涉法涉訴輿情熱點高發,個中因素值得深思。
假如判決會引起騷亂,中國的法官敢這麼判嗎?
《環球時報》提出的這個問題十分尖銳。種族問題在美國一直十分敏感,類似事件不是第一次引發抗議。假如在中國,明知某個判決可能引發騷亂,法官還會判嗎?答案存疑。比如湖南唐慧案,有報道稱唐慧本人曾在法院辦公樓滯留15天,一些判決書甚至要先給唐慧過目修改,個中原因不外乎是“怕鬧”。當對穩定的重視超越了司法執法部門能夠承受之重,有關部門就願意息事寧人、花錢買平安。而當事人則會認定“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
更為嚴峻的是,當熱點信息應接不暇時,輿論會出現“重口味現象”——一般的沖突很難再刺激觀眾的味蕾,於是一些當事人會採用更激烈的言行,比如在報社門口集體喝藥,社會秩序和法治權威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這時候,簡單地譴責“刁民”、“惡吏”,批評司法人員“不敢擔當”、媒體“炒作”,沒太大意義,應當從社會、制度等層面進行更深入全面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