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3 10:5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規劃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航程,讓改革走出僵局與困境,需要一個新的設計師。習近平已經站在了這個位置上。 |
【編者按】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11月13日)以《“新設計師”習近平》為題刊文指出,“走一條好路”,“走一條新路”,“干出新的事業”,規劃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航程,讓改革走出僵局與困境,需要一個新的設計師。習近平已經站在了這個位置上。他的勇氣、擔當、實干苦干的精神,讓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師”的形象日益清晰。
文章寫道,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面對的改革阻力非常復雜。“改革路不平”,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共同的喟嘆。今日之中國,似乎又到了一個“改革路不平”的十字路口。現在面對“亂石險灘”,如何開創新局面?“中國已經醒來,而習近平正肩負著全面喚醒這頭獅子的歷史使命。”新階段的中國改革的確仍會有“路不平”的地方,但看看習近平,中國人的信心與干勁再一次被喚醒。
文章指出,在這一系列改革規劃中,最不一般的當屬依法治國,習近平正在將改革未來系於法治。新加坡學者鄭永年對這種“深遠”有獨到分析,他指出,習近平“不是完全在考慮自己,他考慮的並不是兩個任期的事情”,“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考慮后面30年的事情”。
對這兩年習近平“親上火線主導改革”的成績單,文末引用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的話總結道:“習式風格”已經形成,他是中國大國道路的新設計師。
全文如下:
“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11月9日,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又一次向外界表明了自己對改革的重視。
22年前,在《擺脫貧困》一書中他同樣直白地表達了自己堅定的改革意志:“鄧小平同志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心向往之,必力推之。兩年前的十八大上,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主軸,他正在把多年前的感悟與決心一點點付諸實踐。
“走一條好路”,“走一條新路”,“干出新的事業”,規劃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航程,讓改革走出僵局與困境,需要一個新的設計師。習近平已經站在了這個位置上。他的勇氣、擔當、實干苦干的精神,讓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師”的形象日益清晰。
◎改革路不平,看看習近平
2012年12月8日,十八大換屆后不足一個月,習近平第一次出京,即奔赴深圳蓮花山,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並在銅像后種下了一棵願望樹。
值得回味的一個細節是,陪同習近平訪問蓮花山的除了當地官員,還有四位老同志,這四位老同志恰是當年陪同鄧小平南巡的廣東官員。
那棵願望樹,代表了習近平的決心和信念: 堅定不移改革開放,而且要有新開拓。
對習近平的這次視察,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這樣評析:“經過30年的發展,時下中國需要一個新的改革開放。”
30多年前,鄧小平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吶喊“不改革就死路一條”,撥正了中國這艘大船前進的航向。
1992年的南巡,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看來,又是鄧小平“眼見改革努力處於停滯”,“全力維護改革計劃”的一次“偉大的公開亮相”。這次南巡,“幾乎產生了神話般的意義,他的講話成了中國后來經濟政治政策的藍本”。
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當年面對的改革阻力非常復雜。“改革路不平”,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共同的喟嘆。今日之中國,似乎又到了一個“改革路不平”的十字路口。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走過30多年,現在面對“亂石險灘”,如何開創新局面?
“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如何擺脫粗放型經濟、如何擺正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些都是大難題。
這些難題背后,隱藏著攔路虎:不合理的權力與市場關系,孽生的龐大的利益集團。如何調整既有利益格局,形成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新利益分配機制,這是個超難任務。
對這一切,習近平很清楚:“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對這一切,習近平也很明確,“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中國已經醒來,而習近平正肩負著全面喚醒這頭獅子的歷史使命。”新階段的中國改革的確仍會有“路不平”的地方,但看看習近平,中國人的信心與干勁再一次被喚醒。
聚焦改革
延伸閱讀
![]() |
習近平,依憲執政,依憲治國,新階段,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