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1 08:25:03|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讀懂中國經濟
需理解新常態
2014年,“新常態”一詞被習近平在至少3個場合提及后,成為海內外觀察者理解中國經濟的關鍵詞。
同樣是在11月9日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他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半年前的5月,他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擔心,怕中國經濟增速一旦降下來,會對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表示。所以,有專家認為,習近平在如此重要的場合闡述新常態,是在給世界經濟吃“定心丸”。
習近平概括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點:“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事實上,這三大特點,正是理解當下中國經濟的鑰匙。
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這是經濟數據中體現出來的事實。據統計,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7.3%。國家統計局認為,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發展速度“下台階”,效益“上台階”,在專家看來,新常態之下,其明顯特征就是增長速度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今年以來,在各地採訪時,本報記者發現,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騰籠換鳥”,正在成為各地發展方式的“新常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對記者表示,當前經濟結構中產業分化和區域分化越來越明顯,提質增效的成果明顯。
例如,自去年以來,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連續多個季度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佔了GDP比重的46.6%,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再如,2010年以來投資增長逐步放緩,今年投資增速延續放緩態勢,但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長提速明顯,為穩增長貢獻良多。
中國經濟如何實現驅動方式的轉變?在專家看來,中國經濟正在從過去依賴資源投入和廉價勞動力的方式中,逐步轉向創新驅動,科技和經營模式等多方面的創新,都成為新的驅動力。以今年上半年為例,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生產增速同比大幅回落,但生物藥品制造、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成為了新的增長點。
新常態下,經濟改革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點,頂層設計的作用已在發揮巨大威力。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規劃的藍圖,中國改革蹄急步穩,無論是下放權力,還是具體的改革措施,都有著清晰的目標與時間表。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摸著石頭過河”同樣在發揮重要作用。最為典型的是上海自貿區,這一改革的先行者,已經為中國改革探索出了不少可復制的改革經驗,有的已經推向全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就出台了相應的推廣意見。
而在各地,對於改革的“試點”追求方興未艾。例如,在土地改革、公車改革、教育改革等多個改革“硬骨頭”上,許多省份都在陸續推出或申請試點。
事實上,改革試點的作用已經顯現。例如,此前在上海自貿區率先試點的工商登記實繳制變認繳制、企業年檢改為年度公示等改革舉措,已在全國范圍正式實施。而自貿區這一試點本身,也成為全國多地所效仿的對象。
剛剛過去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將通過“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為經濟新常態保駕護航。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看來,“依法治國”頂層設計的基本輪廓已逐步明晰,這有利於全面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成為國際化高水准的市場經濟法治國家。
在張茉楠看來,“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的問題,導致改革阻力與日俱增,而從國際經驗看,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轉型能否成功,一個法治、公平、市場化的體制能否搭建常常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一個更為強大、更為健康的中國經濟,值得世界期待。
鏈 接
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改革部分新提法
◆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由先証后照改為先照后証,把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逐步改為認繳登記制。
◆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
◆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
◆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
◆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改革;中國故事;保護嚴格;協商民主;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