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國際

德國棄核,無關安全【2】

2013年06月19日07:17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10余年來,德國政府的核能政策有所反復,一時提出大力發展核能發電,一時又要棄核。究其原因,這一方面與德國向可再生能源社會轉型的嘗試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執政黨和反對黨選舉政治博弈的結果。

  投資成本收不回,電力公司承受很大負擔

  “退出核能發電的決策給電力公司帶來很大負擔,但電力公司隻有接受,沒有任何商量余地。”澤斯特亨對記者說,“原來對核電站的投資還未收回成本,政府要求拆除卻不提供任何資助,相關經費完全由企業承擔。”

  據悉,德國3家擁有核電站的電力公司2011年營業額均大幅下降,其中兩家虧損均達10億歐元左右,其股價紛紛下跌。目前,RWE電力公司正根據新的政策環境,尋求開發穩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

  米爾海姆—凱利希核電站所遇到的困境凸顯了德國核能政策反復所造成的混亂局面。2002年,施羅德政府同四大電力公司達成協議,決定到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站。但2010年10月,默克爾政府否決了這一協議,計劃將核電站的使用壽命延長到2036年。其理由是,德國完全關閉核電站后,仍要從周邊國家進口核電,這種做法非常“荒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執政的聯盟黨內部擁核者眾多。

  然而,半年后,日本福島發生核泄漏事故,德國反對黨特別是綠黨的支持率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為防止核能政策成為2013年大選的“絆腳石”,默克爾出人意料地改弦更張,重新宣布到2022年“棄核”,並表示將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德國能源生產供應中的比例。

  德國變臉,給歐洲能源政策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德國在核能政策上的突然變臉,帶來了很多難以預料的挑戰。首先,聯盟黨最初反對棄核,原因是民眾擔心電價上漲、傷及自身利益,如今“始亂終棄”,雖然迎合了當時民眾“恐核”心態,卻沒有充分考慮他們對政策突變的承受能力,包括電價進一步上漲帶來的民意反彈。

  其次,德國宣布棄核后,周邊國家法國、捷克和波蘭等對核電站的熱情不改,而德國為滿足用電需求大量進口核電,正應了默克爾過去所批評的“荒謬”之舉。

  再者,德國政府對如何發展可再生能源缺乏明晰戰略,建設超高壓輸電網需要400多億歐元的投資,四大電力公司在遭遇政策性巨虧后財力窘迫,有關各方都處在猶豫觀望狀態。

  最后,德國的棄核給歐洲能源政策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歐洲能源政策有兩個突出目標,一是到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以上,二是盡快建成歐洲統一電力市場。突然棄核已經導致德國去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而且對歐洲電力市場帶來的波動也不容小視。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在核能政策上很難做到“獨樂樂”。

  德國向可再生能源社會轉型的嘗試和做法,無疑值得世界各國借鑒,但對其政策反復帶來的政治經濟代價的反思也未停止。

  (本報柏林6月18日電)

分享到:

(責編:夏麗娟、劉猛)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國際頻道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