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4日07:42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字號:
摘要:美國《外交政策》雜志10日報道,處於風口浪尖的美國國安局旗下設有一個部門,名為“定制入口行動辦公室”(TAO),過去近15年中一直從事侵入中國境內電腦和通訊系統的網絡攻擊,借此獲取有關中國的有價值情報。 |
時事辣評
“棱鏡”事件是面多棱鏡
萬曉娟
“棱鏡”事件持續發酵,引起全球網民人心惶惶,頻頻提及“人權”的美國,如今卻被爆料稱入侵他國網絡多年,這樣說一套、做一套的不光彩行為,未免有些令人大跌眼鏡。
但更深層次地看“棱鏡”事件,或許一切都已埋下伏筆,“水門事件”就發生在這個國家,這似乎也在說明,這個國家並沒有像其標榜的那樣注重個人隱私。一方面在境內加強監控,甚至將手伸向其他國家,另一方面又在境外“推廣自由”,這是否再次証實了美國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一貫奉行的雙重標准?
“棱鏡”事件折射出來的凌厲現實,不僅讓被監視國家的國民心灰意冷,也讓美國人更加擔憂網絡安全。在這樣一種語境下,美國是往人心所向的方向走,還是往人心所背的方向去,不得而知。但我們能肯定的是,在互聯網時代裡,保護隱私權,已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責任,也是全球范圍的一個話題。互聯網把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落,如何能在這個村子裡有尊嚴地生活、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除了認清形勢外,更重要的是強大自己,在互聯網的世界裡,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同時為構建一個相對自由而規范的網絡大國而努力,如此,才能做出最有力的回應。
專家聲音
充滿外交戰略的博弈
湖南省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 李寒秋
斯諾登事件深究起來,完全是2010年發生的阿桑奇事件的翻版,西方國家內部基本上是一體的,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他們內部一般會互相協調以保全國家利益。2012年,阿桑奇最終在倫敦的厄瓜多爾大使館尋求到了政治避難,從此成為城堡裡的囚徒。這次斯諾登不選擇逃往西方國家而選擇香港,說明斯諾登把希望寄托到了中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的崛起。
在各國輿論看來,斯諾登避難香港事件,制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外交危機。因為中國政府對香港擁有外交指導權,香港本身並不具有獨立的外交權力,因此,斯諾登選擇了香港避難,實際上是以中國為最后的保護者。
站在外交博弈和諜報與反諜報的角度上,諜中諜、計中計、戲中戲都是常規劇目,從不新鮮,更不奇怪。美國戰略決策部門善於把被動局面變為主動局面;善於把大敗的結果變成小敗的結果;在一個地方失敗了,就在另一個地方彌補;決不能讓對手全身而退更不能讓對手大獲全勝,歸根結底就是不能讓對手舒舒服服。這次斯諾登的爆料讓美國這個表面上時刻宣稱網絡自由,言論自由和信息公開,實際上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隨時監控世界、操縱輿論和顛覆敵對政權的雙重做派再一次曝光。對斯諾登事件如何處理,在考驗著中國戰略決策部門的洞察力、判斷力和對公共外交事件精細操作能力。在網絡言論日益自由化與平面化,公共外交事件幕后操作日益隱秘化和精巧化的今天,這是一個常規性的考驗。隨著中國的大國地位的確立,這樣的考驗以后會越來越多。這樣的考驗越來越多恰恰就是一個中國成為世界性領袖大國的標志。
相關鏈接
中國網絡被攻擊月均逾8萬次
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面臨著網絡攻擊的嚴重威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擊受害國之一。國防部網和中國軍網月均遭受境外攻擊8萬余次。根據IP地址顯示,其中有相當數量攻擊源來自美國,但我們並沒有以此為由指責美方。
“網絡戰場”上美欲先發制人
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兼任網絡司令部司令基思·亞歷山大提議當局授權今年5月以后在全球范圍展開網絡攻擊,以便有效維護美國網絡安全。按照亞歷山大的構想,網絡司令部應具備“進攻能力”,採取“先發制人”打擊策略。
網龍微評
@西地蘭:這可能是本世紀最傳奇的間諜故事了。
@鎖孔之光:公共空間己名存實亡,故多日不評不看微博,寧可多花時間看日落。
@陳季冰:好吧,我願意承認斯諾登是個孤膽英雄,也願意承認阿桑奇是個自由斗士。
調查:
31%美國人支持斯諾登
最新調查顯示,31%美國受訪者認為斯諾登是愛國者,23%視他為叛徒;35%認為他不應受到起訴,25%認為他應接受全面法律制裁。
支招:
阿桑奇提出建議
“維基揭秘”網站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12日對曝光美國政府秘密情報監視項目的愛德華·斯諾登提出建議,希望他向俄羅斯或者南美洲國家尋求政治避難。
本版文圖除署名外均據新華社、央視、《新京報》、《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