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2日09:16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2粽子吃出時尚味
曾有一個故事:端午節到了,一個老外吃完中國人給的粽子后說:“你給的粽子還是挺好吃的,就是外面包的生菜太老了,吃完還有牙線,方便,主意挺不錯。”曾幾何時,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粽子還是一種奇怪的食物,而現在,粽子已成為很多人餐桌上的佳肴,端午的習俗也隨著海外華僑華人的腳步遍及全球。
到了海外,粽子有了新花樣。日本的粽子是奈良時代之后的平安時代從中國傳入的,當時的粽子隻在皇宮中作為供品,后來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也是多種多樣,有白茅、竹葉、蒿葉等等。所以,日語裡又稱粽子為“茅卷”。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日本還有根據粽子不同形狀而叫的“錐粽”、“菱粽”、“筒粽”、“飾粽”、“秤錘棕”,盼望男孩子吃了以后健康成長的“百索粽”、“九子粽”等等。泰國粽子以甜味為主,包粽子前,先將糯米泡在椰汁裡,使之具有椰味清香。粽子餡用椰子、黑豆、芋頭、地瓜等做成,外形小巧精致,泰國粽子有蒸、烤兩種吃法。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越南的端午節,除了粽子以外,父母會為子女准備糯米酒釀、黃姜糯米飯及桃、李、檸檬等酸味食品和水果。“不同特色的粽子其實就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融會貫通的一個最佳體現。”在美國MTSU大學任教的中國教授佟東說。
“我包的粽子叫做‘中碼’粽,諧音‘中馬’。這個名字一語雙關,既有希望帶來好彩頭的寓意,又表明了我的粽子融合了兩國口味。”僑居馬來西亞的曾女士每年端午都會自己包粽子。她包的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配以叉燒、咸蛋黃、香菇做餡料,吃起來軟糯可口,咸香扑鼻。她說,馬來西亞華人眾多,又同受儒家文化影響,很多節日習俗與中國大同小異,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端午節過得有聲有色。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楊秀表示,端午節和粽子的關系,就像春節的餃子、中秋節的月餅一樣,正是借由飲食這種形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才得以充分展現。海外華人總是惦記著飄香的粽子,也正說明了對故土家園的牽挂在他們心中扎根之深,影響之大。
3端午過出世界性
有傳統,自然有創新。北京師范大學蕭放教授表示,近年來傳統節日得到人們的重視,端午節自然在復興之列。吃粽子、劃龍舟的傳統得以延續,祭祀、挂艾的習俗得以復蘇,出賽詩會、游園賞花等新節俗正在形成,各個國家將端午節融入本國特色,使其更加多元化。
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端午節有時會有新的名字。韓國在五月初五會舉辦“江陵端午祭”,活動很豐富,包括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秋千、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一般要舉行20多天。“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市市民祈求豐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動,也是韓國端午活動的典型代表。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在中國引發頗多討論和反思之聲。
日本的端午節現在更多地被稱為“男孩節”或“兒童節”。中國人端午節喝“雄黃酒”,而日本人喝“菖蒲酒”,由於“菖蒲”和“尚武”在日語裡諧音,所以這個節日就慢慢地演變成了“男孩節”,最后變成“兒童節”。這一天,日本人講究挂鯉魚旗。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3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孩子。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願望。根據“尊重兒童的人格,謀求兒童的幸福,同時感謝母親”的原則,日本規定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
越南的端午節同樣有龍舟粽子和雄黃酒,不太一樣的是,節日清晨,越南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隻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虫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另外,越南人還會給小孩佩香囊,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玲瓏可愛,清香四溢,同樣有驅邪功效。
關於端午節精神價值的探索一直以來從未停過。有學者提出,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端午是傳統節日,也是現代假日,源自於中國傳統,也可以是世界文化。不妨將傳統與現代過節方式結合起來,過一個“古今中外”的端午節。海外華僑華人身處異鄉,端午節等中華傳統節日寄托了家人的一份關懷,是作為華人的身份象征,也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文化資源。
走向海外的端午節,因吸收了不同文化土壤的養分,而生長出多樣化的新鮮形式,所以變得更豐富,更具魅力。(王 平 羅依琳 趙天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