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麥哲倫與達伽馬的地理大發現為葡萄牙開辟了圍繞著合恩角和好望角的“新航路”一樣,北極地區的開放也將重構地緣政治的地圖,形成新的“權利掮客”。 |
北極理事會15日在瑞典的最北端城市基律納舉行了部長級會議。北極理事會成立於1996年,成員包括八個國家,即為在北極圈內有領土領海的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冰島、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北極地區不僅是自然資源豐富,同時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據美國地理勘探局2009年報告稱,北極地區可開採的石油與天然氣儲量分別佔全球的13%和30%,煤炭儲量佔全球的9%。北極地區的磷蝦還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蛋白庫之一。隨著近年來北極地區的冰融速度加快,北冰洋新航道的開辟將大大減短國際商業運輸的成本。美國媒體稱,正如麥哲倫與達伽馬的地理大發現為葡萄牙開辟了圍繞著合恩角和好望角的“新航路”一樣,北極地區的開放也將重構地緣政治的地圖,形成新的“權利掮客”。北極地區扼守歐洲、亞洲與北美洲的戰略要沖,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西方援助前蘇聯反對納粹法西斯的物資通道就在此。
今天的北極地區被形容為能源與資源的“新中東”,是全球經濟的新命脈,是世界軍事的新制高點。相關各國紛紛加大軍事、政治與科研的投入,努力掌握未來北極事務的主導權。美國已經在阿拉斯加地區部署了第一個反導系統,俄羅斯也將俄軍最新的潛艇部署在北冰洋地區,挪威的最北部還建設有“人類種子庫”,用於在可能出現“核子戰爭”之后全球的糧食與自然物種的延續。
這次北極理事會的會議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從大背景來說,北極地區的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是越來越顯著,各國在北極的權益問題也日益突出﹔從小背景來看,本屆北極理事會將考慮一些非北極地區的國家的觀察員申請,獲得觀察員身份則意味著在圍繞著北極地區的開發問題有了更多的影響力。在希望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的14個國家之中,就有中日韓三個亞洲經濟強國。中國積極在北極地區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同時中國也有為北極理事會提供更多支持的能力與意願。
不過目前北極地區局勢十分復雜,北極地區國家之間存在著海域與大陸架歸屬的爭議。同時它們對於非北極地區國家參與北極事務有著一種“疑慮”,各國的意見是不同的。對於擴大北極理事會的規模問題,北歐的幾個小國希望北極地區“國際化”,而在北極地區控制著更多領土的俄羅斯和加拿大則做出了強烈的反對。中國這次進入北極理事會,美俄之前的表態非常令人琢磨:美國方面表示稱“沒有立場”,白宮稱奧巴馬尚沒有意願表態。而俄羅斯《生意人報》則表示“俄羅斯要控制北極圈的范圍”,俄羅斯外交消息人士更稱俄羅斯將努力說服北極理事會的成員國對歐盟、印度和中國等非北極地區國家“豎起堅實的屏障”。文章稱,以拉夫羅夫外長為代表的俄羅斯代表團將努力讓北極理事會其他成員國相信,雖然有必要在這個理事會中加入觀察員,但是不應該給任何北極以外的國家以永久觀察員的身份,並且這些觀察員國的權利必須受到嚴厲地限制。觀察員國僅僅能參與北極理事會的會議,但是不能造成任何的影響力,不具備投票權與否決權。
以前西方媒體認為隻有美國和加拿大會在北極問題上與中國產生阻力,但是現在俄羅斯的表現卻更加堅決。眾所周知,中國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作為地區與世界的大國參與北極地區的事務管理也是理所應當的,這同時也等於中國承認了自身發展對於北極乃至世界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聯系,中國也將承擔自己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而以地緣政治為理由作為阻礙中國介入國際事務是“冷戰”思維的延續,中國也不可能憑借一個沒有決定權的“觀察員”身份去威脅任何國家的利益。以狹隘的民族主義向中國施壓換取政治資本,這是自私與淺薄的。
同時北極理事會僅僅是一個全球公共地域治理的一個組織,不應該給予更多的政治因素。在如今的國際環境下,孤立與保守顯然會嚴重阻礙國家的發展,各國的利益都是互相滲透與聯系的。北極國際合作不能缺少中國。事實上,其他全球治理事務,都不能沒有中國。在解決全球問題上,作為全球新興的世界性大國,中國是一個最不可或缺的國家。(劉猛)
(作者為海外網國際頻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