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即使在國外,他們仍然過的是‘中國式生活’﹔朋友圈裡都是華人,平時交流用普通話﹔上網瀏覽新聞,仍然習慣上中文網站……”中國留學生愛“抱團”可以說是常說常新的話題,究竟該如何看待“抱團”的利弊?
    在本期專題中,海外網小編請大家說說心裡話。圍繞“抱團”現象,專家、網友、以及海外留學生各抒己見,下面就讓我們看看他們怎麼說——

留學生:“抱團”並非華人獨有 本身無可厚非

    “我讀博士期間曾乘火車去英國某城市開會,對面坐的正是當地大學的一名女教授,一路聊得開心。她問我是哪裡人,我說中國。她馬上說:‘那我能不能問你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學生總是喜歡‘抱團’?我在校園內外看到的中國學生不是結對就是三五成群,甚至連去學校小超市買東西常是幾個人約好了一起去,真不可思議。’”

專家:出國學習要勇於跨出小圈子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留學生社交“圈子化”現象不隻出現在中國留學生中,很多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留學生也都有他們自己的社交圈,這是不可避免也無法回避的一種由跨文化適應而引發的普遍現象,無法單純地用利弊來評價這種現象。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形成社交圈子,可以為准留學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及時的當地信息,可以幫助他們為出國留學做好充分准備,也可以幫助他們迅速適應當地的留學生活,給予學習、生活上的經驗以供參考。

觀點交鋒一:“抱團”能否消除孤獨感?更多>>


     
     “抱團”能消除孤獨感,你認同嗎?
             網上曾流行一個詞匯叫“中國幽靈”,指一些來自中國或者東亞的留學生,雖然和其他學生一起住在學生公寓,但從不社交,除了熟悉的人之間的聚會,甚至不向舍友們介紹自己。
留美學習近十年的小王講,獨在異鄉為異客,能見到來自中國的朋友自然會走得近。與有共同的語言、風俗習慣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消除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獨感。

    有專家指出,部分中國留學生的這種依賴小圈子行為,不單單引起國內家長、教育學者的關注,也讓當地學生倍感好奇。有的當地學生會疑問,“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歡和中國人一起玩,吃中國菜,唱中國的流行歌曲,看中國的電視,那為什麼要出國,留在中國不是更方便獲得這一切嗎?”

“抱團”能消除孤獨感,你認同嗎?

     網上曾流行一個詞匯叫“中國幽靈”,指一些來自中國或者東亞的留學生,雖然和其他學生一起住在學生公寓,但從不社交,除了熟悉的人之間的聚會,甚至不向舍友們介紹自己。 留美學習近十年的小王講,獨在異鄉為異客,能見到來自中國的朋友自然會走得近。與有共同的語言、風俗習慣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消除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獨感。
    有專家指出,部分中國留學生的這種依賴小圈子行為,不單單引起國內家長、教育學者的關注,也讓當地學生倍感好奇。有的當地學生會疑問,“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歡和中國人一起玩,吃中國菜,唱中國的流行歌曲,看中國的電視,那為什麼要出國,留在中國不是更方便獲得這一切嗎?”

觀點交鋒二:“抱團”留學生都有“臨時工”心態?更多>>


     
     “臨時工”心態導致融入危機?
          研究發現,產生“抱團”現象的原因還包括留學生的主觀意識。一些留學生存在“臨時工”心態,也影響了他們對融入當地的熱情,這是主觀上存在的障礙,與個性和成長環境、家庭背景有關。

     這種“臨時工”心態表現在對自己的定位上面。一些留學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自己的留學生身份是一種弱勢,不具備很強的競爭能力。此外,這種“臨時工”心態還表現在一些留學生對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確的看法以及留學的目的不清晰。

    有學者認為,融入是一個深層的概念,實際就是將“我是留學生”的身份認同逐漸轉變為“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的認知。無論留學生畢業后將如何發展,都應該與其他國家的同學多接觸多交流,了解更多國家的文化以及思維方式,培養國際化的視野,這才是不虛此行。

“臨時工”心態導致融入危機?

     研究發現,產生“抱團”現象的原因還包括留學生的主觀意識。一些留學生存在“臨時工”心態,也影響了他們對融入當地的熱情,這是主觀上存在的障礙,與個性和成長環境、家庭背景有關。
     這種“臨時工”心態表現在對自己的定位上面。一些留學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自己的留學生身份是一種弱勢,不具備很強的競爭能力。此外,這種“臨時工”心態還表現在一些留學生對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確的看法以及留學的目的不清晰。
    有學者認為,融入是一個深層的概念,實際就是將“我是留學生”的身份認同逐漸轉變為“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的認知。無論留學生畢業后將如何發展,都應該與其他國家的同學多接觸多交流,了解更多國家的文化以及思維方式,培養國際化的視野,這才是不虛此行。

觀點交鋒三:“抱團”能不能節省開支?更多>>


     
     “抱團”能省錢,你知道嗎?
         還有留學生談到融入成本和回報的問題。當語言不是強項,對了解當地社會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包括金錢的時候,一些人就會考慮到成本和回報的問題。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且交流成本很低,那麼走出熟人圈的動力就不足。此外,如果跟當地人或者社區維持的聯系可能是高投入低回報,那麼繼續下去的熱情也不高,最終可能放棄。

    曾在美國高中任教、現任教於深圳的科勒認為,如果中國留學生去國外留學,卻隻和本國學生在一起玩是很遺憾的。留學花費頗高,又跨過那麼遠的距離到異國他鄉求學,如果沒有了解或者因不適應新環境而不想融入新文化,這是一種浪費。

“抱團”能省錢,你知道嗎?

    還有留學生談到融入成本和回報的問題。當語言不是強項,對了解當地社會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包括金錢的時候,一些人就會考慮到成本和回報的問題。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且交流成本很低,那麼走出熟人圈的動力就不足。此外,如果跟當地人或者社區維持的聯系可能是高投入低回報,那麼繼續下去的熱情也不高,最終可能放棄。
    曾在美國高中任教、現任教於深圳的科勒認為,如果中國留學生去國外留學,卻隻和本國學生在一起玩是很遺憾的。留學花費頗高,又跨過那麼遠的距離到異國他鄉求學,如果沒有了解或者因不適應新環境而不想融入新文化,這是一種浪費。

“抱團”攢人脈,你怎麼看?更多>>


     
     “抱團”苦衷多,還能順道攢人脈?
         出於一些中國傳統觀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學專業中往往中國留學生比較集中,比如商學院。另有一些學生“抱團”可能是因為在國外培養的人脈回國還有用,而並非完全排斥和外國人交流。

    有留學生講,初來乍到,和語言文化相通的同學一起住有個照應,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國留學生之間互相幫忙很普遍,老生帶新生,有車族帶沒車的,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

    作為留學生,首先要過英語關,其次要過專業關,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其次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不少留學生除了上課還要打工,一些留學生表示很難擠出時間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再次是一些留學生雖有心找當地企業打工,但語言、經驗門檻比較高,因而隻能到華人背景的公司。最后是由於沒有渠道去了解,因為周圍的圈子都是華人。

“抱團”苦衷多,還能順道攢人脈?

    出於一些中國傳統觀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學專業中往往中國留學生比較集中,比如商學院。另有一些學生“抱團”可能是因為在國外培養的人脈回國還有用,而並非完全排斥和外國人交流。
    有留學生講,初來乍到,和語言文化相通的同學一起住有個照應,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國留學生之間互相幫忙很普遍,老生帶新生,有車族帶沒車的,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
    作為留學生,首先要過英語關,其次要過專業關,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其次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不少留學生除了上課還要打工,一些留學生表示很難擠出時間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再次是一些留學生雖有心找當地企業打工,但語言、經驗門檻比較高,因而隻能到華人背景的公司。最后是由於沒有渠道去了解,因為周圍的圈子都是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