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国家人文历史:没有常设军备的暴力统治

2015-09-29 10:22:53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科举取士不取贤取能,而是取“乖乖牌”

  明代社会的精英,也就是经过科举出身的缙绅,经由科考,以朱子学为主,灌输读书人忠君、守礼的观念;君权恩威并用,胡萝卜加棒子,驯化读书人,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清代延续明代,入关以后,一方面以武力压迫汉人,易服剃发,抛弃自己文化传统的象征。并且屡次以大大小小文字狱,压制反抗的思想和行动。另外一方面,将读书人牢笼在科举的制度下:服从者,有富有贵,不服从者,打入底层。历史上,中国的儒生,曾经不断有节烈之士,代表文化的良心,社会的正道,抗议皇权与政权。明代,舍身抗议的人物很多;相对而言,在清代,这种代表文化和道德的人士,就少多了。

  清代君权,一如明代,藉刑罚剪除谔谔之士,又以八股文章,消磨读书人的志气。清代两百多年,状元数十人,其中,真正有功业可称的寥寥无几。单从这一个指标,就可以看出,科举取士并不是取贤取能,而是取“乖乖牌”。于是,依仗武力转化的国家暴力居权力的上层,而中层则是这些驯服的文官,在朝俯首服从,在乡鱼肉百姓。中国文化传统,以儒家理想,平衡国家暴力,无非依靠有一批不为权势屈服,不受利禄收买的“士”,撑持文化的良心。经过元、明、清三个暴力政治的持续,社会精英渐渐消沉,文化活力,也随之衰没。

  依靠爵禄收买文化的精英

  如此专制的统治上层,最早的权力基础,当然是八旗的武装力量。入关以后,满旗的实力不够,必须配合投降的汉军,共同征服天下。在天下大定以后,清廷削“三藩”,基本上去除了汉军的实力。满旗的战斗部队,则分别驻戍在全国重要地点,例如,杭州、广州、福州、成都、荆州、西安等处,都有满城或是旗营,扼守战略要地。在康、雍、乾三代,北方屡次用兵,八旗的实力,消耗了不少;二、三代以后,八旗的子弟,安享富贵,也失去了战斗力。乾隆以后,中国没有常设的国防军,各地旗营都不过是旗人居住的地方而已。国家有事,即需依靠临时招募的汉人部队,所谓“绿营”,担任战斗任务;这些招募的军人,社会地位不高,战斗单位的延续性很弱。因此,清朝的后半段,实际上没有常设的军备。这也是历史吊诡之处:在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他们回去后的报告,就认为中国是个不设防的国家。

  清朝能够维持专制的局面,基本上就是依靠爵禄,收买了文化的精英。他们已经习惯于“忠君”,不再为大是大非提出抗议。在太平军以后,平乱的湘军、淮军,俨然是全国唯一可以作战的部队。当时,有识之士无不知道世界正在面临大变。然而,湘军的领袖在这个关键时候,竟然没有以武力来要挟政府,进行改革。号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竟无法放下自己的君臣伦理观念(说白一点,另一形态的主奴关系)。八国联军之役,帝后出亡,国将不国,封疆大吏,无人敢接出光绪,进行改革。清朝晚年,革命风气大盛,真正参加革命的人物,很少是“文化精英”中人。孙中山,即是出身中国社会边缘的人物;他初期发动革命的力量,也始终不能离开会党这些边缘性的组织。由此可见,威胁、利诱,两个手段,自古以来,利诱的功效,往往比威胁更大。(许倬云)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奴才,清代,包衣,军备,儒家理想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