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抓粮食安全,先给种子上份保险!

2018-08-17 15:58:25 海外网
分享:

通过保险机构的市场化机制,在制种农户和企业遭受灾害损失时,给予一定的保险赔款,帮助其迅速恢复种业再生产。

最近,我国农业科学家培育成功“海水稻”的消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很多人好奇:“海水稻”真的可以用海水浇灌吗?种在盐碱地里能成活吗?也有人对“海水稻”这一名称是否准确表示质疑,是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

有争议是好事,新品种叫什么也可以探讨,但关键还是要看效果。这不,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就发回了报道,中国农业科学家在阿联酋沙漠中试种“海水稻”,单产超过520公斤/亩,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试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

热带沙漠肯定没有海水,所谓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称呼,并非直接种植在海水中。据权威专家测算,如果未来“海水稻”能够覆盖迪拜10%以上土地面积,就可以解决1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这样的成果确实了不起,也可以看出种子的重要作用。“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咱手里得有好种子啊!

前几天,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将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2018年投保农业保险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均可以按规定申请中央财政的保险费补贴。

为什么要给种子上保险,中央财政还要给补贴?因为我国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而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中央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那么,我国粮食作物制种的情况怎样?将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保险补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发挥哪些作用?麻辣财经采访了有关部门,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

制种对自然条件、生产技术要求更高,需要建立市场化风险分散机制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制种保险投保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参保率仍然较低、赔付率较高,在防范种业生产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央财政有必要出台制种保险的支持政策,推动建立市场化的种业生产风险分散机制。”财政部金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位负责人介绍,制种不同于普通的大田作物种植,它对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等要求更高,面临的风险较大。开展制种保险,可以在农户遭受损失时,精准的将保险赔款支付到受灾农户手中,有的放矢、准确公平的解决再生产资金需求,避免传统财政补贴可能存在的“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等问题,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制种风险分散机制。

目前,制种保险简单赔付率超过100%,经办机构长期亏损,可持续性较差,其中重要原因是制种保险规模较小,难以发挥“大数法则”作用,且先期投保的往往是高风险地区,存在一定的逆向选择风险。中央财政对制种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可以有效扩大制种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保险“大数法则”作用,并通过费率动态调整等缓解逆向选择风险,推动制种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大粮食作物制种投保农业保险,保险责任除普通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外,还包括其他可能导致质量损失的各类风险,如花期不遇、自交结实等。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应为实际土地经营者,种子生产组织也可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

具体的补贴比例是,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新疆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农发集团等中央单位补贴65%。

与普通大田作物相比,制种生产成本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针对制种的农业保险技术也较为复杂。在开展初期,为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制种保险的保障水平为直接物化成本,暂不包括地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后期可随着试点经验的积累,研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符合规定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的种子品种,由各级农业及种子主管部门负责以适当方式向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各级农业及种子主管部门应协助保险经办机构做好保险标的审核确认,以及灾因鉴定、损失评估等工作。各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指导保险经办机构做好保险产品条款设计、费率厘定、承保理赔服务等工作。

“现有种业支持政策的着力点在前端,主要通过对农户使用良种给予补贴,以及支持地方政府进行制种基地建设、新品种试验等,推广使用良种;制种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着力点在后端。”这位负责人说,通过保险机构的市场化机制,在制种农户和企业遭受灾害损失时,给予一定的保险赔款,帮助其迅速恢复种业再生产。出台相关保费补贴政策,与现有的种业支持政策结合,可以构建完整的种业生产支持链条,发挥财政资金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种业安全有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稳固。”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目前,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种上,我国已经实现了品种全部自主选育,玉米自主品种的面积占比也由85%恢复增长到90%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从区域来看,海南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气温高,一年四季都适合农作物栽种,堪称我国的“育种天堂”。据统计,全国近30个省份、800多家育种科研单位,每年都会在海南开展南繁育制种工作,全国近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是在海南培育出来的。

新疆也是全国重要的种业基地,棉花、西瓜、甜瓜制种占居全国首位,也是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生产基地。2017年,全区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达到230万亩,年制种量7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尽管中国种业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比如,国际种业巨头孟山都,一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7亿美元,将近100亿人民币。 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1500家种子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加到一起也就是33亿人民币。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距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专家李登海……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在自己手里端得更牢。同时,我们也要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中国种业在开放中竞争中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李丽辉)

责编: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