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主流文化如何成为“蛟龙”?

2018-02-23 21:03:29 海外网
分享:

《红海行动》为何能兼具“高品质”与“高口碑”?为何能够成为春节档电影中的“蛟龙”?如果把它作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一个代表作,那么电影“圈粉”的背后回答的是一个重要命题,即主旋律文化如何引人入胜。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过年好,我是党报评论君。想必很多朋友春节期间已经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红海行动》,今天我们就从这部电影聊起。

9af87de743563bb572bbca517ed90ccf.jpg

这部电影取材于中国海军的也门撤侨行动,真实故事改编,情节紧凑、场面震撼。索马里海域外解救中国商船,在战乱国家营救中国公民,一个个紧要时刻、一系列生死举动,让人们通过镜头看到了什么是“勇者无惧”、什么叫“强者无敌”。不少人这样评价:“史上口碑最强春节档电影”“笑声、眼泪、掌声从未间断,这是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这部“燃爆、热血、震撼”的电影,流露出了自然而然的主旋律情怀,“每句台词每个反应都合理而直击人心”,观众在被真情打动、被热血感染时,也就不吝赞誉了。

《红海行动》为何能兼具“高品质”与“高口碑”?为何能够成为春节档电影中的“蛟龙”?如果把它作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一个代表作,那么电影“圈粉”的背后回答的是一个重要命题,即主旋律文化如何引人入胜。

10e512c059918888f425365352a4a491.jpeg

这是近些年来文艺创作,尤其是电影创作,一直都在试图回答的课题。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再到《红海行动》,都是主旋律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都在制作与情节、故事与价值上孜孜以求。实际上,主旋律文化传播不易,难就难在容易落入窠臼、生硬说教、陷入刻板,如何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这些电影提供了很好地参考案例。

没有“硬实力”就没有主旋律文化传播的根基。《红海行动》之所以“炸裂”,一方面是它源自真实故事,这是叙事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在于制作扎实,高精尖装备的展示、蛟龙突击队的亮相,普通人从中建立了自信自强,这是发展的“硬实力”。再换一个角度,随着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去”,这样的主旋律也让我们有了“虽远必救,再难必援”的信心和底气。

主旋律文化也需要“软实力”的内核。细数古今中外,正义战胜邪恶、家国情怀、战友情深等,都是维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主线。一句“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足以让人泪目,一句“中国军人不会让任何一个中国人受到伤害”足以给人力量。电影之外,“孤胆利刃,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宁舍此生,不负使命”的责任担当,“吃尽万千苦辣,只为祖国荣光”的爱国情怀,从艺术形象到军人集体,从创作者到观众,那种情感冲击力、人格感染力,无不是相通相融的。换言之,扎根并深入生活,找到具有中国精神和灵魂的故事,才能赢得市场、收获掌声。

442519fd74c28384aed7d28e3e778900.jpg

“恰逢其时、恰乘其势”。这不仅在形容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更是主旋律文化正在面对的“时”与“势”。但必须要看到,主流文化的传播不是强行植入,而是“绵里藏针”;不能强迫灌输,而要“柔中带刚”。就像《红海行动》所传递的,中国不好战,但从来不怕战。这种“能战但不好战,能胜但不好胜”,何尝不是一种以柔克刚、以柔变强的“柔实力”。今天,无论文艺创作还是主旋律文化传播,都需要立足时与势,只有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润物无声的巧力来怀柔远人,才能“驰骋天下之至坚”。

“我们必须打赢!”人民军队如此,主旋律文化的创作与传播更是如此。犹如春节期间的一档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中再现了不俗的文化活力。只要立足时代、赶上时代、跟住时代,主旋律文化就能成为文化交响乐中最响亮的那篇乐章。

这正是:红海行动应时势,主流文化变蛟龙。(文|李洪兴)

责编:夏丽娟、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