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一只孤独的“旅行青蛙” | 睡前聊一会儿

2018-01-23 10:22:25 海外网
分享:

有人对青蛙说,“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佛系的玩家、孤独的青蛙,简单到没有互动的游戏,对于既想要独处又害怕孤独的现代人而言,或许也是一种治愈吧。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一夜的等待,北京只染了一层薄薄的白。相较于大半个中国的飘雪,这座城市显得有些孤独。今天,我们就聊聊孤独。

最近,英国政府为了解决超过十分之一国人的孤独感,专门任命了一名“孤独大臣”。翻看地图,英国作为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历史上曾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没曾想现在国民孤独竟成困扰。专设政府大臣来“终结孤独”,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预示着不能忽视侵袭而来的“孤独流”。

1516626013357001629.jpg

孤独,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这是个体性的心理感受,但随着人群扩大、影响加深,孤独感开始与肥胖、抽烟一样,成为一项公共卫生课题。有人称之为“社会传染病”,孤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相当于每天抽15支烟。如何识别孤独?如何看待孤独?如何对抗孤独?这不仅是个人的事,也越来越成为大家的事,化解这场“心理危机”需要行动起来,不能也不必一个人战斗。

说到孤独,不免让人想起日本NHK摄制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没有朋友和社交,无社缘;家庭关系疏离,无血缘;与家乡隔离断绝,无地缘。独居老人缺少陪伴,空巢青年一人吃饭,忙碌的城市人奔走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就连儿童也不例外,2016年英国平均每天有11名儿童因为孤独而拨打求助热线。跨越各个年龄阶段,孤独成了当代生活的可悲现实。是我们与社会无缘,还是社会将我们抛下,需要审慎地从社会生长机制与个人发展路径中找寻答案。

谈到孤独,社交总是相伴随的话题。有人说,人们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交能力的蜕化。这种观点很容易被接受,毕竟不与他人交往,就很难建立起健康的社会联系,遇事时打开通讯录,自然找不到可以拨通的电话。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建立起的虚拟社交环境,让一个人隔着屏幕能得到情绪与心理的自洽,有时舒适,多数孤单。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者并非没有辨认情绪等社交能力,而是不会施展。所以,立足社交来突破孤独者的心理防线,不是要让他们从零开始学习如何社交,而是想办法打消社交顾虑,唤醒已有的社交能力,才有利于结交朋友、走出孤独。

1516626054895012789.jpg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在社会生活中“被定义”的过程。也就是说,人需要在社会参与中定位自己。有学者曾总结美国人“独自打保龄球”的现象,他们发现美国人不愿意花时间与邻居喝咖啡聊天、去俱乐部从事集体活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独自打保龄球。社区生活衰落,公共参与降低,带来的是交往成本提高、社会资本流失,从这个意义上看,改变“独自打保龄球”的孤独,不妨从动员公共生活、繁荣社区生活开始。

换个角度看,如果说孤独是一种空虚,那么让自己充实起来,不用社交也可以消除孤独感。在日本,有一档很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叫“听众的明信片”,让听众谈生活、谈感想,而出现最多的话题是身边的动植物和四季的变化。这或许也能为我们抵抗孤独提供镜鉴——用心体会周遭的事物,形成个人与世界的对话关系,这未尝不是一种陪伴。

这几天,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火了起来。游戏中的电子宠物青蛙,总是一个人在生活和旅行,有人对青蛙说,“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佛系的玩家、孤独的青蛙,简单到没有互动的游戏,对于既想要独处又害怕孤独的现代人而言,或许也是一种治愈吧。

2e798e16a7c2458fa7c42532f8f5d910.jpg

这正是:隐形自孤独,莫若寻知音。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李洪兴)

责编:夏丽娟、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