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发出了“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总动员令。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勾勒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活垃圾分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由此,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快车道,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垃圾分类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一些城市成立了专门的垃圾分类协调推进机构,部分城市还开展了专门的生活垃圾分类立法。
今天,小智邀请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就我们国家垃圾分类的现状、国外的先进经验等作一介绍,带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垃圾分类的中国模式。
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的现状
我国自2000年开始在8个试点城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总体而言进展缓慢,收效甚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尚未建成现代化、多样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即使居民做到了源头分类,环卫企业也做不到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最终只能“殊途同归”,统一进入垃圾填埋场。
部分小区采取各种激励和监督措施后形成的一些示范案例,尽管在营造氛围、培养习惯和方便拾荒者方面有一定意义,但归根到底没有“治本”。这一阶段是垃圾分类的起步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后端决定前端”,即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的缺乏,决定了前端分类收集徒具形式,“混收混运”广受诟病。
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保持了同步,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处理的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化、市场化模式基本成熟,行业管理和环境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能力不断加强,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2016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建成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并举,并以生物处理为优化节点的分类处理技术格局逐步形成,在我国各类固体废物处理中居于前列,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垃圾处理中更是一枝独秀,我国垃圾分类进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前端影响后端”,推进垃圾分类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由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缺乏转化成源头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准确性差。
中国的垃圾分类宣传画(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吴正丹、刘亚伟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