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也有中国模式

2018-02-12 10:21:40来源:海外网
字号: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做法

  纵观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虽然生活垃圾分类已得到成功推行,成为生活垃圾处理链条上的“标准配置”,但因各国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分类方式、分类效果、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日本地狭人稠,土地资源极度稀缺,“减量化”是最为迫切的需求,因而减量效果显著的焚烧发电成为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分类的主要目标是分出“可燃垃圾”与“不可燃垃圾”,可回收物要求精细分类。很多留学生到日本第一件事就是学会精细分类,垃圾要分成20多种。

  美国地大物博,对“减量化”的需求远不如日本迫切,因而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垃圾分类也以分出纸张、塑料等高价值可回收物为主。

  德国的自然条件介于日本与美国之间,在挖掘垃圾处理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目标驱动下,形成了以机械-生物处理与焚烧发电并重的垃圾处理方式,“生物质垃圾”成为主要分类品种之一,可回收物主要分为纸张、包装物和玻璃。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废纸、废塑料等的分类回收率虽然较高,但绝大部分并未在本土得到再生利用,而是出口到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污染转移”。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出台禁止洋垃圾入境、严控固体废物进口的政策后,这些国家也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垃圾处理形势。

2

  世界各国各地区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图片由刘建国教授提供)

  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的“中国模式”

  行稳方能致远。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诸多部门,包含多个环节、多个层面,社会关注度高,公共话题性强,下一阶段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面向“高质量发展”,注重分类与回收的“质精”而非“量大”。垃圾分类回收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过去量大质次、薄利多销的低端再生产品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预期,短时间之内我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准确性不可能快速很高,现阶段追求“量大”,其后果往往是一堆垃圾勉强分成略有差异的几堆垃圾,以其为原料只能生产出大量低端再生产品,而且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或环境代价。因此应采取区分度更高的选择性分类策略,更加注重分出产物的“质精”和高利用率,生产出高质量的再生产品。

  二是切实引导居民履行源头分类投放责任。垃圾分类投放是居民履行环境责任、践行环保理念、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垃圾分类考验城乡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是城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仅汲汲于垃圾处理本身来看待和推行垃圾分类,推崇用“机器”或“市场”代替居民的身体力行,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因为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理本身的增益,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快捷高效地实现,但居民个人、城乡社区却因此而失去了提升文明程度的载体和抓手。

责编:吴正丹、刘亚伟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