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了巴黎,丢掉了自己

2018-02-06 10:00:57来源:海外网
字号: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城市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中。对建国刚半个世纪的新加坡来说,创意时尚是狮城的风格;而越南被殖民多年,胡志明市的街头充满法式韵味;马达加斯加首都人种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矛盾才是这里的和谐。那么,中国的建筑风格在哪儿?

  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那是中国乡民自觉结合西方与本土建筑特色的产物;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设计的高层住宅,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华似锦,入则清净悠远”……可见,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小村落,因为小手艺的活态传承而充满生气;小胡同,在烟火油盐的打磨中,成为氤氲集体记忆的场域。只有立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7c0ede0b68d8e19ec8d1f563f0cca10e.jpg

  唐朝名相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其实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都在这里集中。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气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这正是:建筑也有高仿,抄袭不差毫厘。到处英范法风,中式何时落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党报评论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