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加一倍”

2017-12-25 10:34:30来源:海外网
字号:

传

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有如一座远远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的宝山,只要你肯去探胜寻幽,深入采掘,定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古典诗艺中的“加一倍”写法,就是这座宝山中一块闪亮的矿石。

最早发现这“加一倍”写法的,应是清代的诗论家施补华。他在《岘佣说诗》中指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又说:“小杜‘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是‘加一倍’写法。陵树秋风已觉凄惨,况无树耶?用意用笔甚曲。”按常情,花香鸟语,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之感的,杜甫就曾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的绝句。他写花,花枝照眼;他写鸟,鸟语多情。但是,在《春望》里,诗人对春花而落泪,听鸟语而惊心,也可以说,春花因感时而落泪,鸟儿因恨别而惊心,总之,不言悲痛,却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悲之深、痛之切,这就是“加一倍”写法。《秦州杂诗》也是如此,无风之际云也出塞,不夜之时月也临关,这就更传神地写出了边塞之地秦州地形的高峻和险要,表现了诗人对国事与边防的深切关注与隐忧。杜牧的《登乐游原》亦复如此。在施补华之前,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早已概而言之:“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

宋代的黄庭坚(1045—1105),也善于运用这种“加一倍”写法。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他的书法是宋朝四大家(余为苏轼、米芾、蔡襄)之一,他的诗词更是名重一时。他虽然与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一起名居“苏门四学士”之列,但诗与东坡齐名,号“苏黄”,词与秦少游比美,号“秦七黄九”。他是江西诗派这诗歌流派的开山大师,主张取法杜甫,标榜“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夺胎换骨”(释惠洪《冷斋夜话》),一字一句都求其来历,坚信“随人作计终后人”“文章切忌随人后”,以“生涩瘦硬、奇僻拗拙”于宋代诗坛独标格——宋代及以后的不少诗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前人多称道黄庭坚的古体诗和律诗,忽视他的绝句,甚至有人曾说绝句“乃山谷之玷”。然而,我觉得他的律诗和古体诗虽不乏名篇好句,如《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如《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等。但有的作品常常奇峭瘦硬太过,虽说是对宋初以来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专事唱和应酬堆砌辞藻典故之“西昆体”的反动,有时却未免矫枉过正。而足以代表他在艺术上之最高成就的,还是那些清新鲜活的抒情小诗,如“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奉答李和甫代简》),“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官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从张仲谋乞腊梅》),等等,均如好风徐来,花光照眼。

从他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我们更可以领略那种高明的“加一倍”写法: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澦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责编:吴正丹、杨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