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频现,暴露监管短板

2017-12-15 10:59:47 海外网
分享:

比“神药”更神的是,虚假宣传虽然槽点满满,却长期存在、屡打不绝。在笔者看来,这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连日来,“知名眼药”莎普爱思因涉嫌虚假宣传而成为舆论焦点。目前,相关部门已督促企业启动临床有效性试验。虽然真相与定论还在路上,但这一新闻再度点燃了人们对于虚假广告的愤怒。

  对“神药”大张旗鼓的吆喝,大家都非常熟悉。譬如多喝凉茶就能“延长寿命”,每天两口药酒就能“包治百病”,几粒胶囊足以“开骨除痹”……仔细审视这些广告,不难发现套路:产品大多针对慢性病,以疗程之长套牢患者;不惜重金邀请名人代言,以期增加广告的说服力;刻意回避产品真实属性,大肆强调所谓功效,模糊化处理适应病症。对此,旁观者可能一笑了之,但那些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往往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地试试。这一步一旦踏出,也就进入了无良商家的圈套。

  比“神药”更神的是,虚假宣传虽然槽点满满,却长期存在、屡打不绝。在笔者看来,这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首先反映出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广告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深谙传播营销之道的企业会精心避开《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界定的红线。比如广告词不直接点明疗效程度,仅靠夸张暗示也足以吸引人。对于这类广告,相关部门只能“降格”按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进行处罚,力度大打折扣,罚款在其高额利润面前不过是九牛一毛,很难起到震慑效果。

  监管制度的僵化是“神药”频现的另一大动因。有媒体调查发现,市面上那些“神药”几乎个个都是劣迹斑斑,甚至大多遭遇过停售下架的处罚。然而,我们的监管体系中时常出现“缝隙”,一个产品在这个省吃了红牌,却可以在其他省份装作没事人一样。有报道称,正处在舆论漩涡的莎普爱思就曾登上广东省食药监部门的“黑名单”,但这并未波及其产品在他省的销售,颇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意味。

  售出的每盒药品背后,都有一位治病心切的患者。“神药”泛滥,耽误的是病情,影响的是健康。这个意义上,打击虚假医药广告刻不容缓。既然屡屡出现的案例已经暴露出法治监管短板,那就应当以此为抓手,尽快完善相关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到虚假广告的七寸上。(北京日报评论部  张崇乐)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