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乎】

“修昔底德陷阱”怎么看?怎么破?

2017-12-15 10:53:37来源:海外网
字号:

  王义桅: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沉溺于过时的国际秩序,用历史上的只言片语预测中美关系难以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发展充满疑虑。这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一些西方学者认定,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有一战。这种逻辑就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些西方学者认为中美关系也难以跳出这一逻辑。实际上,这是对发展中美关系的一种误导。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思享者:为什么说中美关系并不会走入“修昔底德陷阱”?

  王义桅:中美关系根本不同于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快速发展既不是一种宗教性文明挑战另一种宗教性文明,也没有进入西方零和博弈轨道。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学习性,没有西方文明那种称霸世界的“普世文明”基因。实际上,中华文明从无主动挑战他国的基因。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从来不搞所谓“普世文明”和武力扩张。中美两国分别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存在“老大与老二”的逻辑,也不会构成“修昔底德陷阱”预言的权力转移。最近几十年的国际关系演变证明,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贡献者和改革者,而绝非对抗者、颠覆者。

  黄平:从认识论看,即使历史上曾发生过强国相斗、国强必霸之类的现象,但不能据此推导出现在和今后一定会如此的结论。对于这种“因为曾经有过,所以必然还会有”的命题,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早已给出过有力反驳。

  从历史事实看,近代以后,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以“丛林法则”“零和博弈”为主基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没有发生过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虽然世界上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无论西方世界领导权从英国转移至美国,还是冷战结束、新秩序构建,都没有以暴力方式出现。中国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从当前和未来看,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尽管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一些国家出现贸易保护、社会排外、政治保守等倾向,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未改变,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从中国与各国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与美国等西方大国,还是与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中国既没有主观意图也没有客观利益需要通过与其发生冲突来换取自身发展和安全。相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逐步走出一条完全可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国关系之路。

  叶自成:当今世界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特征。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过去只能通过冲突甚至战争解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调整经济关系得到解决或缓解。

  实践表明,各国之间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少,对彼此的了解越有限,就越容易作出简单化的错误判断,甚至掉进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各种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掘。这有助于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作出更合乎客观情况的判断,进而增进信任与合作。

  思享者:未来,中美应怎样携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黄平: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因此,对于西方学者“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我们并不认同,但可以将之视为一个重要提醒,做到未雨绸缪,加强同相关各方的沟通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