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

2017-12-13 11:07:42 海外网
分享:

目前该墓地已追缴的被盗文物达40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12件。其中的龙纹大壶,通高60余厘米,是目前陕西地区同时期体量最大者。一套10件的石罄,其中9件形似动物,形制特殊,丰富了石罄形制资料。

208坊

  12月12日,208坊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发现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夯土墙、壕沟、陶窑与灰坑等丰富遗迹,以及铸铜陶范、大量板瓦建材与青铜器、金器、玉器、铁器等数百件珍贵而重要的文物,一个淹没千年的周代封国由之重见天日。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刘家洼墓地位于陕西澄城县境内。因被盗扰,考古人员对该墓地进行了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经确认这个墓地总面积约77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

3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

  引人瞩目的是,其中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南北向、东西并排分布。“墓道是等级的象征,级别越高,墓道越多,比如,商王陵是四条墓道,诸侯国君一般为一到两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占伟告诉208坊,这两座大墓规模宏大,颇有王者之势。就墓室大小而言,比同时期同类形制的曲沃晋侯墓、韩城梁带村芮公墓大得多,仅次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也比在洛阳发现被认为可能是周平王墓的“亚”字型大墓墓室大。据此推断,刘家洼大墓墓主人身份也当为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其余墓葬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可知,这些墓墓主人的身份相当于卿大夫或士一级的贵族。

  从葬俗来看,该墓葬与秦不同。如,无腰坑与壁龛等特殊迹象;墓主人头朝北,而非东西方向,同时,无殉人殉牲现象。与以往春秋时期周系墓葬,如侯马上马墓地与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同类墓葬特征相类。

  目前,考古人员已完成19座中小型墓的清理,15座保存完好,共出土铜、金、铁、石、玉、陶、料珠、漆木等各类材质的文物300余件(组)。这些出土文物中,青铜器占大数,主要包括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三大类。车马器数量最多,共50与件(组),包括常见的马衔、镳、銮铃、车衡饰、车辖、軎等;兵器有戈、矛、甲胄、镞、鍚等。除此之外,规模较大的墓葬还普遍出土有丧葬用器的铜翣,及由铜鱼、铜铃、陶珠(石贝)组成的棺饰件。尤其是用翣,是该墓地随葬用器的一个显著特点。

  该墓地中,礼器有鼎、簋、甗等,器物风格无论是形制,都具有典型周系特点,但也包含少量秦文化因素器物。“比如铜矛就是典型的秦器,金耳环是是典型的北方民族的器物。东西应该是外流在此的,对于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之间文化交流、族群互动、交融无疑提供了新的证据。”孙占伟解释道。此外,一铜柄铁剑,这是继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沃晋侯墓地、梁带村芮国墓地之后中原地区又一年代最早的铁器,对于探讨中国冶铁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

  颇有意思的是,该墓地中,铜礼器有鼎3、壶2、甗1、盘1、匜1,为食器+水器+酒器组合,体现出周人铜器组合特征。孙占伟告诉208坊,这是因为周人汲取商因酒而亡的教训,所以礼器组合重食的特点非常鲜明。同时,食、水、酒器的组合非常全,形制罕见,制作及纹饰精美的玉器、黑色髹漆上绘以红色云雷纹的上等好漆、罕见的五孔陶埙、虎形牌饰、牛首衔环饰等,也佐证了墓主人较高的身份地位。

  据了解,目前该墓地已追缴的被盗文物达40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12件。其中的龙纹大壶,通高60余厘米,是目前陕西地区同时期体量最大者。一套10件的石罄,其中9件形似动物,形制特殊,丰富了石罄形制资料。

  在墓地北侧700米处,鲁家河两条支沟间的沟梁两侧及上部台塬相接部分,勘查发现长达500多米的断续相连的夯土墙,在此沟梁的下端,发现一段宽12米南北向壕沟,夯土墙与壕沟大致将整个沟梁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应为当时人们生活的“居住区”。其内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瓮和板瓦等残片,勘探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板瓦建材堆。据采集标本特征判断,年代为春秋早期前后。

  特别重要的是,还采集到一块陶范残块。另外,在墓地东侧的台塬区,亦采集有春秋时期的陶片,勘探发现有灰坑分布。考古专家告诉208坊,陶范是制造青铜器的工具,这意味着当时这里已经掌握了制造青铜器的“高科技”。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