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哈口岸听“一带一路”轰鸣声

2017-05-16 14:15:21 环球时报
分享:

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城市面貌因“一带一路”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老百姓谈起“一带一路”时,对这个概念的意思并不太清楚,但说起他们这几年生活的变化却是滔滔不绝。

  小饭馆的生意与阿拉山口的经济

  这种充满希望的轰鸣声,在霍尔果斯东北方向300公里之外的阿拉山口同样听得到。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台挖掘机和多名工人在阿拉山口汽车站旁拆除一条小路。路边的一家回族餐厅里,老板马春江正忙前忙后。“这会儿还好,等会儿晚饭时间会忙得停不下来。”马春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50多岁的马春江在阿拉山口已经开了20多年饭馆,他的大盘鸡、拌面、烤肉在当地都十分有名。自1993年从博乐市搬到阿拉山口开店以来,马春江见证了这里发展的起起伏伏。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刚来时生意不错。虽然当时阿拉山口很小,气候条件不佳,但来这里做贸易的中国人、哈萨克斯坦人比较多,甚至有不少俄罗斯人。上世纪90年代初,阿拉山口的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相继开放。但没过几年,马春江的生意“一落千丈”,很多做小生意的人不见了。

  “阿拉山口那时候面临发展瓶颈。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它是个口岸,这里没有其他工业。到了一定阶段,随着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无法满足。”阿拉山口市委副书记、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勇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

  如今,阿拉山口再次迎来作为重要口岸的发展黄金期。官方数据显示,阿拉山口的GDP在今年第一季度达到6.4亿元,同比增长54.3%。自2013年国务院批准阿拉山口设市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已达26.3亿元。

  “以前这里没什么楼房,街道就几条。风特别大,一吹全是灰尘。哪像现在,变化太大了。”如马春江所说,阿拉山口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王勇表示,为留住人才,该市将继续发展大量城市配套设施,包括居民楼、学校、医院等。

  随着经济渐渐恢复,马春江的生意也好了起来,“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对阿拉山口有感情了,以后考虑开一家更大的餐馆。为了这个计划,他还把在外工作的儿子叫了回来。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