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一年内将进入红海争夺

2017-05-09 10:55:40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从2016年夏天开始,全国大中型城市各商场、餐厅和咖啡厅出现了一种充电宝租赁设备——共享充电宝。市场上对共享充电宝最大的质疑是,它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59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8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银昕 | 北京报道

  从2016年夏天开始,全国大中型城市各商场、餐厅和咖啡厅出现了一种充电宝租赁设备——共享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真正在资本圈刮起旋风是2017年春天,从3月30日至4月10日,街电、小电、来电等共享充电宝服务商接连发布融资信息。其中来电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街电获得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小电科技获得的A轮融资,具体数额未公布,对外称“数千万”。在11天之内,共享充电宝领域内的公司共获得将近4亿人民币融资。资本以如此密度关注某一细分领域的A轮,这是共享单车也未曾获得过的待遇。

  “有手机就要充电,充电是一项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目前智能手机已经绝对普及的时刻。”街电科技CEO王哲如此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公司运营的基础。

  由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共享经济市场总额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高至20%,共享经济在中国将大有可为。然而,共享单车目前已与市政管理产生了摩擦和不适,共享充电宝是否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伪需求?真需求?

  市场上对共享充电宝最大的质疑是,它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我把智能手机的重度用户称为‘夺宝族’。就是一见到充电宝就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抢的人。”2015年,时任神奇工场CEO的常程在介绍ZUK手机的设计理念时说。常程的解决办法是在手机中配置一款容量超过4000mAh的电池。与此同时,索尼、高通、苹果等一干手机硬件厂商也在加紧研究对电池技术的升级,更有厂商称已实现了“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目标。“干掉”充电宝,是所有手机厂商的目标。

  王哲对此并不看好。“手机厂商对电池的升级改造是用质量叠加的方式,不断扩大电池的体积,不断缩小其他硬件的体积来为电池腾出空间,并没有质的飞跃。”

  来电CEO袁炳松也认为,能打败充电宝的电池技术还远未到来。作为目前最具实力的手机厂商,苹果公司用了6年时间,从iPhone 4s到最新的iPhone 7也只让电池容量提高了500mAh,电池技术的升级并非手机厂商想想就可以如愿的。“质的飞跃需要改造电极技术,需要使用新的材料,绝非一日之功。”袁炳松说。

  根据目前已累积的数据,共享充电宝的需求量并不小。据介绍,街电科技的最高纪录是一块充电宝一天之内被借出30次,一台可容纳12块充电宝的柜机一天内被使用180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测试时,街电科技曾在本不被看好的办公场景——写字楼前台铺设过共享充电宝柜机,令人惊讶的是,在固定充电设施相当完备的写字楼里,共享充电宝还是被借空。这一情况令王哲和他的团队也很惊讶。“人们可能以后会适应移动充电,而不是固定充电。就像移动电话出现之后,即便坐在办公室里也没有人愿意使用固定电话。”王哲说。

  人们使用充电宝时往往会遇到两个麻烦:携带不便和维护成本。截至目前,街电、小电和来电3家品牌都支持异地借还,人们用逛商场的2到3个小时就可完成对充电宝的使用,不用一直带在身上负重;此外,每块充电宝放回柜机之后由柜机向其充电,使用者不必再劳心回到家之后为充电宝充电。“这就更证明它不是伪需求。”王哲说。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