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一年内将进入红海争夺

2017-05-09 10:55:40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从2016年夏天开始,全国大中型城市各商场、餐厅和咖啡厅出现了一种充电宝租赁设备——共享充电宝。市场上对共享充电宝最大的质疑是,它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60 来电科技偏重在大型商场等大场景下布局。

  来电科技偏重在大型商场等大场景下布局。

  线下商户成“香饽饽”

  共享充电宝的实现需要在线下场景落地,对场景的争夺便成了各品牌的重要竞争。

  袁炳松将线下场景分为两类:大场景和小场景。大场景是指飞机场、火车站和大型购物中心等人流集聚之地,来电对此类场景的布局以落地式的大容量柜机为主。“使用充电宝是一个概率事件,要先抢占大场景,以换取更高的被使用次数的可能。另外,在大场景下如果抢先占位,会对消费者在早期就对来电形成较强的品牌认知。”

  街电科技却并不认同大场景的重要性。“机场和火车站肯定是要进的,但我认为这些地方并不是最重要的。”王哲认为,不论何种场景,充电服务的本质是相同的,与其争夺大场景,不如比谁能更好地将手机充电做成一项基础设施服务

  有人提出,一块就可能引发火灾,并且在机场安检时严禁带上飞机的充电宝,现在被聚集在大型立地式柜机上,背后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这一点袁炳松却很有信心:“我们在很多极端外部环境下做过测试,以保证安全问题。”

  小场景是指咖啡馆、餐厅等场所,与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地推人员曾争夺过的线下商户极为相似,现在这些商户又成了各共享充电宝品牌争夺的战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新奥购物中心内的一间餐厅探访时看到,街电柜机附近并无本公司人员的身影,而是靠餐厅工作人员维护,遇到任何技术问题可以拨打街电的服务热线解决。

  该餐厅工作人员透露,街电与餐厅的合作付出了一定的费用。有消息称,街电为争夺一个线下商户,曾出过一年5万元的进场费。王哲直言:“为了更好地进入商户,街电不排除对商户进行补贴。”

  来电科技对此种做法并不认同。“我们可以在充电宝的表面印商家的广告,或在APP和微信公众号端为商家定制内容,但直接给钱是严重破坏市场规矩。”袁炳松表示,健康的行业格局应当是共享充电宝品牌与商户之间互不相欠,互惠互利。品牌为商户提供增值服务,本身也是在帮商户拓展服务种类,最终让消费者获益。

  缺乏商业模式

  随着各路资本迅速涌入,除街电、来电和小电之外,目前又有畅充、云充吧、云租电等品牌入局,其中云租电在4月18日宣布已获8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某央企。

  共享充电宝的服务内容和形态基本一致,商业模式趋同,有投资人分析该领域将很快进入红海的争夺。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分析称:“与摩拜和滴滴的飞速发展相似,目前创投资本资金丰富,充电宝属于较为稀有的有快速扩张潜质的项目,且损耗率和回报周期均低于共享单车,资本方对此领域的投资心理较强。”他同时表示,一年内共享充电宝肯定会进入红海争夺,在此之前则是验证市场需求的阶段,“也有可能市场没到高峰就直接下滑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共享充电宝没有离开早期互联网所使用的流量模式,各品牌均使用“基础设施服务”字眼来标榜其流量入口价值。虽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已经展开,但是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商业模式,各家“仍在探索”。

  来电科技的探索方向是机身广告和社交。借助于自家充电宝表面有巨大的空白面积,来电已与蚂蚁金服达成合作关系出售机身广告。社交方面,来电希望将充电做成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人走到一起的方式。“巨大的空白面积可以写几句话,或者画一幅涂鸦,给下一个使用者,就像漂流瓶一样。”然而这一套模式如何进行商业开发,来电的回答也是“正在探索中”。

  资本圈的观点却并非都乐观。在赵豪看来,手机充电设备只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基础设施,特殊场景下的特定人群会需要这种服务,但其总体需求量较小,且极易被替代性的其他设施满足。

  专利争夺成焦点

  就在各厂商加紧布局之时,共享充电宝却开始了知识产权之争。2017年3月30日,来电科技起诉街电科技,称街电科技的一整套商业模式和逻辑均抄袭来电科技。

  共享充电领域目前分两个技术流派:固定式的“扫码充电”和移动式的“扫码借电”。从柜机取出充电宝的方式属于“扫码借电”,按照来电科技的说法,这种方式属于其专利。“来电科技的专利达32项,扫码借电的一整套商业逻辑都属专利保护范围,后进的厂商只要做吸纳式扫码借电,就不可能绕开我们的专利。”袁炳松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来电方面称,街电科技的侵权主要有两项,除“吸纳式扫码借电”装置外,还有“移动电源的租借方法、借还方法和租借终端”。

  袁炳松之所以扬言要维权到底,是因为之前有胜诉的经验。2016年7月,来电曾将深圳的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品牌云充吧告上法庭并胜诉,法院判决云充吧赔偿来电20万元,承诺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系列涉及侵权的产品,直接导致云充吧至今为止未获一笔投资,业务陷入低潮。

  街电科技CEO王哲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共享充电宝的技术门槛很低,借还方式与自动售货机无异,“不能说因为一家公司这么做了,其他的公司就不能再做了,更没有理由把这么简单的一套东西当成技术壁垒。”王哲透露,街电科技目前正在法律框架下正常处理此事,并称专业律师给出了街电自主研发的系统没有任何法律风险的结论。

  资本圈却对知识产权和专利在该领域的重要性并不看重。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认为,共享充电宝的核心竞争力是扩张和融资的能力,而非产品专利和产品形态。抑制对手发展,可能是来电科技打响专利之战的核心目的。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