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年味令英国人羡慕嫉妒恨
2017-02-10 13:30:58 环球时报在他们的日历中,“中国新年”早已与本地节庆并列。真是不看不知道,英伦真奇妙——在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华埠新春庆典,居然是亚洲以外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
一位年近80的牛津教授略带幽怨地说:我已经失去桥牌搭档两周了,他回家过年了;有他国群众留言抗议:过春节的并非中国一家……
英国人一向重视节日,在他们的日历中,“中国新年”早已与本地节庆并列,他们还用一贯的严谨作风着手操办。去年9月和11月,英国皇家邮政、皇家铸币局推出制作精美的“中国风”鸡年纪念邮票、纪念币,拜年干劲堪称“闻鸡起舞”。
进入2017年,不断有英国朋友提醒笔者:伦敦会有中国新年庆典哦!也难怪老外们兴趣十足,真是不看不知道,英伦真奇妙——在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华埠新春庆典,居然是亚洲以外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并成为除女王阅兵仪式、新年烟火等本土活动外,英国最为盛大的文化庆典之一。活动当天伦敦始终有雨,观众热情却丝毫不减,参加人数达到创记录的超70万!
笔者所居的牛津,牛津大学、牛津市政府通过官方媒体,连续发表对中国新年的祝贺,回顾牛津与中国的渊源。其“高调”引来他国群众“羡慕嫉妒恨”,有人甚至留言抗议:应该称作“农历新年”“过春节的并非中国一家”……
“英国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英国最好的书店”布莱克威尔书店,以及牛津郡博物馆等名胜,都有春节特别活动。而建于1897年的维多利亚风格牛津市政厅,更是庆中国新年的“主阵地”:大年初二是牛津郡华人社区举行的新年庆祝会,初三有牛津大学中国学联主办的“春晚”。这种安排充分体现牛津“市民与学人”共存分治的传统。会场座无虚席,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感受中国年味。其后,牛津大学举行中国文化周,用书法、版画、电影、美食等全方位介绍春节。
最近BBC的一部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很火。BBC去年派出5路记者,分赴中国十地,通过《归乡》《团聚》和《欢庆》三集,绘制中国新年全景。身在海外,笔者重温之后尤其感动,而初次观看的老外们则是各种激动。初步统计,排名前三的“中国惊叹”分别是:食物、高铁及广场舞。中国的年夜饭自然吸睛,且不说七碗八碟、冷盆热炒、高汤美点,光那能坐十几人的大圆桌,老外简直见一次叹一次。还有英国友人反映,连早餐都太丰盛了……中国举家出游的新“年俗”也令他们赞叹不已。
有美国大妞在伦敦体验了春节,第一次吃饺子、看灯会,学会用拼音写“恭喜发财”;芬兰人说爱火锅,祝“火鸡年”快乐;日本姑娘觉得日本新年已经“西化”,只有一些祭典仍按农历节气;好学的以色列老师对中国传统纪年表现出浓厚兴趣。最有趣的是一位年近80的牛津教授,他略带幽怨地说:我已经失去桥牌搭档两周了,他回家过年了……更多人表示,此前对春节全无概念,希望更多了解。
在英国的中国年里,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被“年味”所吸引,不仅因为美食与庆典,更因为暖暖的人情。英国人觉得,春节庆典的重要,除了参与人数的逐年上升,更在于它体现了英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就像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参加庆典时的致辞:伦敦是开放的城市。而笔者对于春节,也因此有了更深体悟。
作为中国人,笔者希望春节能同圣诞节一样,成为传播一方文化的契机与载体。今天,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正越来越深入;然而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坦率地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欧洲时报》英文版公众号所说,“让更多的外国人尊重、体验、了解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过春节不再只是凑热闹,而是真正了解这个节日”。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杨舒)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