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 评论 资讯 财经 华人 台湾 香港 历史 社区 视频 新加坡 德国 荷兰 滚动

习近平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2017-02-08 10:02:52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在外界看来,习近平主席的此次演讲,不仅为世界增添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经济“迷茫”之时,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展现了一名“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领导者应有的作为,为处于低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中国信心”。

  谈经济全球化:“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今天,我想从经济全球化问题切入,谈谈我对世界经济的看法。”

  习近平主席选择经济全球化问题作为主旨演讲的切入点,那么,习近平主席是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呢?

  习近平主席引用狄更斯小说中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阐释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

  但对于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习近平主席表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他进一步举例解释道,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随后,习近平主席为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正本清源”,他表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在为经济全球化进行有力“辩护”的同时,习近平主席并没有忽视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他表示,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并非十全十美的事物,习近平主席表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例,坦言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他将世界市场比作汪洋大海,表示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刚刚过去的2016年适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周年,中国的发展恰可以为融入世界市场这一“汪洋大海”是正确抉择提供佐证,2001—2015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00多亿美元扩大至4万多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13%以上。2009年起,中国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经济规模上,中国也先后超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习近平主席表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对于如何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3条建议,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对于习近平主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阐释,日本《产经新闻》称,习近平主席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旗手”。新加坡《联合早报》则表示,在欧洲反全球化呼声高涨、特朗普即将就任美国总统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这个西方主导的平台上,扛起经济全球化这面曾经被西方高举的旗帜。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