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 评论 资讯 财经 华人 台湾 香港 历史 社区 视频 新加坡 德国 荷兰 滚动

600岁故宫不拒绝做“网红”

2017-02-03 15:03:03 环球时报
分享:

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时代,年近600岁的紫禁城正在成为民众眼中的“网红”。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畅谈他心目中的故宫style。

  近年来,故宫不断创造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和爆款话题,“十二美人图”挂历一经推出就售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火了一整年。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时代,年近600岁的紫禁城正在成为民众眼中的“网红”。逆生长背后,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畅谈他心目中的故宫style。

  环球时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度贯穿了去年一整年。您觉得这部作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单霁翔:年轻人对故宫的兴趣最不能忽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火暴,让我们看到影视传播力带来的文化传播新格局。作为“故宫人”,我们必须转变思维,用80后、90后喜欢的方式来推广文化形象。

  曾经有一位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他每天刷一两道漆,花费7个月才修复好一件漆器。像这样默默付出的文物修复师,故宫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匠人”,除了因为有娴熟的技能,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正是故宫精神的一部分,是一代代“故宫人”传承下来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能成功,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引发了社会的共鸣。我期待还能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对“故宫人”深入挖掘,让公众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环球时报:您说过,故宫现在展出的藏品不到1/100。在民众印象里,故宫已经很大了,为什么会有“展品展不出来”的烦恼?

  单霁翔:一些观众反映参观故宫博物院看不到文物藏品,实际上故宫里有形式多样的展览,只是布局比较分散而已。这些年,我们每年办的展览有45个左右,展出的文物藏品超过1万件。当然,这个数量和184万余件(套)的藏品总量比起来,确实太少。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开放面积,让更多藏品和大家见面。

  2002年在启动文物建筑修缮之前,故宫开放的面积只有30%。2012年我来故宫时,已经扩大到48%,2016年底达到76%。到2020年,我们上报国务院的计划是开放到80%。到那时,故宫要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整体空间都要用在陈列展览和接待服务上。临时建筑要拆除,只留下古建筑和复建的古建筑。现代职工要从古代宫殿里“请出去”,职工的私家车也要挪走,包括我的车,也不能停在里面。概括来说,就是让故宫完整起来,包括实体的完整和尊严的完整。2020年,这个计划会完成,那一年也是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故宫600周年。我的使命就是把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环球时报:听说建造故宫北院区的工程已经启动,将来会用于展出更多藏品。为什么不借助其他平台展出,而是再建一个新的院区?

  单霁翔:进入新世纪以来,故宫不断进行藏品清理,在册的藏品总量由原来的100万件增加到184万件。另一方面,参观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故宫已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年均接待人数超过千万的博物馆。这么多年来,故宫没有发生踩踏事故是个奇迹。但不做改变的话,不能担保以后不会发生。建立北院区,就是为了解决大量的大型文物展示、存放的问题,比如说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将来北院区展出的文物,将是现在展出数量的数倍。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文物保护,到时公众可以参观修复文物的过程,了解这个幕后工作的意义。

  为了让故宫“走出去”,我们还会在世界各地办更多的专题展览。之前在澳大利亚、美国的展览都是很轰动的精品展。我认为博物馆是放文物的地方,但不是“文物库房”。所有公众都有知情权、收益权,大家收益了才会支持博物馆的发展。

  环球时报:在故宫接待国宾方面,您也大力推动了改革,能谈谈这方面的考量吗?

  单霁翔:以前外宾、国宾来参观故宫,都是警车开道,车队直接开进午门。这种惯例被认为是一种礼遇。但我觉得不应该有这样的“礼遇”,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宫都是开放单位,但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现在中华民族复兴了,就要从文化复兴做起。

  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内频繁出现警车开道的国宾车队,也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正常参观。所以我在“两会”上提出机动车不再穿行故宫开放区域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外交部和公安部的支持。从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观故宫那一次开始,贵宾都要在午门前停车,步行参观。我觉得这是对普通游客文化权益的保障,也是对民族文化尊严的保护。而且贵宾们也可以更完整地欣赏紫禁城。过去他们开车进来,下了车还问我,到故宫了没有?他们就没有奥朗德的感受。

  环球时报:您刚才提到“尊严”,能不能说这个词是推动您改革的重要动力?

  单霁翔:对,就是要让观众“更体面、有尊严的参观故宫”。过去,故宫的椅子少,游客想休息只能席地而坐;缺少饮食场所,饿得人肚子咕咕叫;厕所少,尤其女游客们感到很不方便……这些细节,都是故宫努力改进的方向。

  环球时报: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上任之后,两岸故宫将如何保持沟通交流?

  单霁翔:故宫收藏和保管的历史文物,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两岸故宫的交流是文化交流中占据最多民众视线、被最多民众期许的事项之一。2013年,两岸故宫的新任院长互访,深入交流了进一步合作的内容。目前,我们的交流进入相对机制化和常态化的阶段。合作越来越具体,比方说共同办展,像康熙与路易十四展、雍正大展等等。还有就是落实其他合作意向,比如以同等条件共享影像资料、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等等。

  如果说经贸往来让两岸民众手拉手的话,那文化交流会让两岸民众心连心。我认为加强两岸故宫的合作,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环球时报:2014年,您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特别谈到故宫的文创思路。时隔两年多,故宫在打造“接地气”的博物院方面,是否实现了您的预期?

  单霁翔:一座博物馆,不单看你的馆舍有多壮美、藏品有多丰富,甚至不看你一年有多少游客,关键是你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是扎下根来。这两年,故宫确实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上不断推出新成果。2014年的“朝珠耳机”很有脑洞大开的感觉。2015年,拿二十四节气做主题的《紫禁城的物候》系列照片被网友大量转发,成了很多人的手机墙纸。我最喜欢的是故宫的手机壳,当时我还选了一个黑色的,到处炫耀。去年,故宫在首都机场举办数字艺术展,在皇家加勒比游轮上搭载文创产品,还和阿里巴巴、腾讯搞线上平台。这些都让故宫“文化+”的道路越走越宽,故宫即便到了600岁,也不拒绝做“网红”。

  目前我们文创产品的收入主要用在社会教育中。我们的专家开设的故宫讲堂,已经深入很多中小学的课程教育里。2016年,公务员考试的试题里都有故宫的题目,这说明故宫文化跟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更紧密了。

  我记得故宫展出《清明上河图》时,每天排队的人群长达数百米。让我感动的是,里面70%是年轻人、大学生群体。我当时帮着维持秩序、安抚观众,自己也非常疲劳。但这些都值得,因为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未来。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