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舆情年度调查:我们这样看世界!你呢

2016-12-29 09:22:18 环球时报
分享:

这一年,中国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12月12日—25日,《环球时报》委托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以“中国人看世界”为题进行年度民意调查。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王跃西 曹思琦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编者的话:即将过去的2016年,很不平静。大国关系波诡云谲,民粹主义全球抬头。这一年,中国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所处的周边环境?他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持何种看法和期待?12月12日—25日,《环球时报》委托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以“中国人看世界”为题进行年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美关系仍被视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过去8年“中美关系没什么变化”。与此同时,中俄关系更受关注,超半数受访者将日本“人民”与“政府”区别对待。此外,要求“毫不犹豫”反驳“中国威胁论”的人在增多。多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外学者表示,调查反映出的民众的“直感”基本符合政治现实,对于被炒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威胁论”,人们也早就烦了。

  中美、中俄、中欧,它“不变”,它“近了”,它“远了”

  《环球时报》自2006年起进行“中国人看世界”年度民意调查,今年是第11次。本次民调选定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西安、沈阳等7座城市,调查对象为15岁及以上的普通民众。调查主要采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访问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所有样本均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获得。到12月25日晚22时截止,共回收有效问卷1549份。

  调查显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中,“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提及率排在前三,分别为79.8%、37.2%、25.9%。中美关系连续11年被受访者视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当被问及“您认为奥巴马执政的8年中,中美关系有什么变化”时,49.1%的受访民众认为“没什么变化”,26.4%的受访民众表示“关系更紧张了”。同时,超五成受访民众“不看好”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执政的8年时间里,奥巴马实际上在对华政策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调整,比如他的‘重返亚太’政策。中国民众之所以感觉中美关系‘没有什么变化’,是因为他的这些调整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民众对未来中美关系不乐观也符合当前形势发展,因为中美关系发展中的暗礁很多,未来美国领导人的不确定性很强,前景莫测,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问及“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提及率分别为41.2%与39.0%。金灿荣说,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牵扯人民感情,它们肯定排名在前。不过,贸易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石出了问题,有可能让中美关系出现动摇。

  在中美关系“不被看好”的同时,中俄关系在受访民众心目中的重要性与去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仅次于2014年,成为历史第二好。自2012年以来,中俄关系的重要性持续大幅提升,并在2014年达到最高值,2015年与2014年相比略有下降,今年的调查数据结果相较2015年而言又有所回升。另一方面,中欧关系在受访民众看来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影响力从2010年开始不如2009年及之前水平,且今年的调查结果是历年最低值(提及率仅为4.9%)。

  柏林中国问题学者夫罗里扬·卢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份调查反映了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政治现实。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正转向东方,不管是在联合国等国际事务上,还是上合组织等领域,中俄合作都在加深。而且俄罗斯的外交独立、强势,显示其在关键问题上的重要性。这些因素使得中俄关系在受访者心目中变得愈发重要。

  夫罗里扬说,欧盟对中国来说,其意义主要是经济方面。欧盟至今没有完整统一的亚洲政策,涉及关键的岛屿争端等问题时,基本“置身事外”,在欧洲区域之外的外交政策还要看美国眼色,导致其重要性减弱。当然,中国人的看法明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欧盟的经济保护主义,至今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让中国人对欧盟的印象变差。

  对周边环境“喜忧参半”,对未来发展信心很足

  中国民众对中国周边环境的看法一直是“中国人看世界”调查的重头戏。如前所述,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被认为远超中日关系,在中国周边关系中,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中俄关系”最重要,排在其后的“中日关系”提及率仅为34.9%。

  调查同时显示,近五成的受访民众预测中日关系未来一年将“基本维持现状”,有三成人表示“会有不同程度的恶化”,超半数的受访民众表示“喜欢日本人民,讨厌日本政府”。

  “受访民众的‘直感’基本符合政治现实。”社科院日本所学者卢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经贸往来复苏和高层政治交流“解冻”,中日关系较两三年前已有一定程度的回暖。但基于日本仍在对外战略上高度防范中国,推行所谓“对华包围网”,很难设想中日间政治互信会有明显改善。从感情和理性认知出发,中国民众自然会将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俄关系,置于以战略博弈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日关系之前。

  至于调查所显示的受访者对日本民众的“善意看法”,卢昊认为,这一方面源于中日民间往来中直观、私人交流方面的感受,也与中国官方和主流舆论一直倡导“将日本人民与执政集团区分认识”的两分法对日观有直接关系。

  由于韩国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以及两国渔业纠纷的影响,重要性方面,“中韩关系”在今年的调查中跌落几个名次,排在第5,并有逾六成受访者认为中韩关系“更紧张了”。调查显示,排在“中韩关系”前面的是“中巴关系”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其后是“中朝关系”“中印(度)关系”等。

  整体而言,受访民众对“周边环境是否对中国发展有利”喜忧参半:46.5%的人认为中国周边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45.6%认为“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尽管如此,88.0%的受访民众对中国未来的国际环境预期感觉良好(即“越来越好”或“得到改善”)。对比来看,2016年受访民众的乐观预期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提升。再往前追溯,认为“越来越好”的受访民众的比例自2012年以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而且,问及“金砖国家中哪个国家的发展后劲更足”话题,中国的提及率(48.1%)远远超过其他4国。受访民众认为仅次于中国的“金砖国家”为印度(21.2%),俄罗斯以13.8%的提及率位列第三,选择南非和巴西的分别仅为6.3%和4.2%。

  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是对中国周边安全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威胁论”,58%的受访者认为应采取不同程度的反驳、批驳或解释,其中37.3%的受访民众认为应该“针对其指责的内容,区别对待,或予以批驳,或予以解释”,20.7%的受访民众认为应该“毫不犹豫地给予反驳”。调查还显示,2016年,认为应“针对其指责的内容,区别对待,或予以批驳,或予以解释”的受访民众比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认为应“毫不犹豫地给予反驳”的受访民众比例比2015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

  对此,金灿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民众对中国周边环境喜忧参半的感觉非常准,符合中国所处国际政治格局的现实。周边国家对华心态比较复杂,既期待中国的钱,又担心中国影响太大。“以前,我们面对‘中国威胁论’往往采取回避态度,现在中国人自信度上升,对歪曲中国的报道容忍度下降。而且,‘中国威胁论’炒了二十多年,我们早就烦了,必须给予反驳”, 金灿荣说。

  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两极”因素:腐败与G20峰会

  2016年发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大事件,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关注最多的是“美国大选特朗普胜出”,而“朴槿惠亲信门曝光”“英国脱欧公投,最终决定脱离欧盟”“韩国同意部署萨德”“南海仲裁”等,也令民众印象深刻。

  “中国人看世界”还有一个调查受访民众对不同国家喜爱程度的重要版块,比较连续六年的调查结果得知,中国和美国一直位居前两名。2016年,有超过七成(73.0%)的受访民众将中国视为最喜欢的国家,表示最喜欢其他国家的受访民众均不足一成,其中美国为4.9%,法国(2.2%)、日本(2.1%)紧随其后。此外,受访民众最想去的外部国家依次是美、法、澳、日、英、俄、加。

  与这些话题相比,“中国国际形象”在本次调查中的分量更重。问及“您认为哪种行为最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提及率最高,比例为48.4%;其次是“环境污染”,提及率为42.9%;第三是“产品的劣质和造假现象严重”,提及率为39.6%。认为“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最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比例也达到36.8%。

  提到劣质产品问题,本次和往年一样列出有关“中国制造”的话题,结果发现,76.9%的受访民众对“中国制造”持“正面态度”,即 “还可以,但质量有待提高”;9.5%的受访民众认为“很好,离不开”;9.7%的受访民众认为“是价格低的代名词,质量亟待提高”。综合来看,受访民众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从2013年起逐年上升,2016年与2015年相比有小幅度提升。

  那么,2016年哪些事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呢?高达38.4%的受访者提及“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30.5%的人选择“人民币正式加入IMF货币篮子”,26.5%选择“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再往后是“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与“长征5号发射成功”等。

  实际上,就腐败问题而言,过去11年调查中,受访民众对“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认同度一直处于第一位。但从数据历史走向来看,该认同度自2012年以来持续呈现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65.5%下降到2016年的48.4%,整体下降17.1个百分点。受访民众对“产品的劣质和造假现象严重”“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和“环境污染”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认同度则有所上升,分别比2015年提升了3.3、4.8和2.2个百分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官员贪污腐败是国际性丑闻,不仅会导致国内政治危机,也让所在国国际形象受损。他分析说,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成效比较明显,挽回了一些声誉,使得公众的评价分散了不少。环境污染排第二主要是由于公众对空气污染感受比较直观,与此同时,持续严重的雾霾在国内、国际被广泛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黄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提升国际形象,大工程、大项目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实质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G20峰会就国际反腐合作达成共识,更多工程的展开也显示中国在掌控话语权方面有了提升。但是,提升国际地位不能光靠“形式”,要更深入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任建明则表示,中国的深化改革、经济措施、法制建设,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主动,比如维和、进行气候谈判、参与国际讨论不回避问题等,对提升国际形象的积极影响会更大。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