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美欲用原子弹,毛泽东不吃那套
2016-12-16 08:36:52 国家人文历史正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美军打得节节败退之际,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华盛顿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看似轻率地发表了美国“正积极考虑”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
文|王松瑜
1950年11月30日,正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美军打得节节败退之际,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华盛顿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看似轻率地发表了美国“正积极考虑”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美国决策层想用原子弹作为一种威慑,以遏制北朝鲜将美军赶出朝鲜,遏制中国的参战和进攻台湾。麦克阿瑟也曾毫不含糊地表达过:“只有使用原子弹”,才能将中国军队困在北朝鲜!
朝鲜战争美国用原子弹恐吓中国却吓坏盟友,英国首相亲自上门施压
杜鲁门的此次言论引起了欧洲的过激反应,伦敦、巴黎、罗马、维也纳的各大报纸纷纷谴责美国试图扩大战争,并对事先未与盟国协商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然而,受到美国核威胁的中国是如何反应的?四个字:不!吃!这!套!
30多年后,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写道:“杜鲁门的原子威胁非但没有引起毛泽东的担忧,反被他当成了有用的工具。”当时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也说,杜鲁门关于使用核武器的言谈“把盟友吓得半死,对敌人却未起作用”。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认为,原子弹只不过是美国用来吓唬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他还曾经对金日成就原子弹问题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一种恫吓,一种赤裸裸的核讹诈。” 如果真的要在朝鲜使用核武器,那杜鲁门也没有义务事先通知对方,让对方先做准备!中国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投入朝鲜战争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是比较克制的。如果美国扩大战争,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封锁中国海岸甚至使用原子弹,不信邪的中国人必然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战斗到底。这一点美国当局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更危险的是,战争一旦扩大,苏联很可能主动介入,从而使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甚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鹿死谁手,美国没有把握,谁也不敢保证美国能稳操胜券。而对于欧洲人来说,扩大战争的任何一种前景都是不能接受的。
使用原子弹在军事上也可能得不偿失。如果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就只能攻击朝鲜境内的战术目标,例如对方的军队和物资集结地,但中朝军队都很少暴露在适合于原子弹袭击的开阔地带,而是广泛疏散和隐蔽在山林中;即使在露天,他们也很少集中兵力于一地。况且,发现和查明这种集结地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三八线附近为中朝部队最可能集结的地区,但使用原子弹会使美军也受到伤害和波及。
此外,朝鲜地形复杂,即使使用原子弹,其破坏作用也极为有限。一枚核弹在山谷里爆炸,对山那边敌方的军队可能触动不大。同时中朝方面的军事目标较分散,用原子弹对付小型分散的目标,实在是得不偿失。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于上世纪60年代初访问中国后,颇有感慨地指出:“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进攻中国,谁要是进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霉,因为中国就像一块吸水石一样,任凭你有原子弹,有大量新式的技术装备也无济于事,必将被7亿中国人所击败。”美国当局当年不一定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至少也感觉到了原子弹不可能使中国屈服。况且,当时中国的军用物资主要由苏联提供,袭击中国的基地和供应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朝鲜战争刚开始时,美国的核贮备还不足以应付如下局面:既在欧洲遏制苏联,又用在朝鲜战争中对付朝鲜和中国。事实上,其核力量还不足以应付一场全面战争,只能顾此失彼:要么用于威慑苏联保卫西欧,要么用于朝鲜战场。
战争后期,美国的核力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苏联打击美国的核能力也不断增长。如果苏联对美军在朝鲜和日本的目标进行报复性攻击,其核攻击能力更是绰绰有余。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美国终于没有使用核武器。拥有核优势,而无法依靠它使对手俯首称臣,想使用核武器又不敢用,这种两难情结确实值得回味。而中国在饱受原子弹威胁之后,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没有核武器受人欺侮的滋味,这不是毛泽东所能忍受的,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摆在了中共领导人的面前。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