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不再需要默克尔了吗?
2016-09-20 10:03:16 环球时报在一片唱衰声中,默克尔的形象似乎跌入了谷底。如果她明年寻求连任,难民政策真的会对她造成“致命性”影响吗?德国真的不需要她了吗?
国家失去了总理?总理失去了人民?
《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在难民潮开始,德国主流媒体考虑到“政治正确”,不敢过多报道难民的负面新闻。但随着与难民相关的事件增多,媒体开始打破“禁忌”。
德国电视二台政治讽刺节目“今日秀”新一季最近开播,第一期节目就是聚焦默克尔的难民政策。默克尔在节目中被恶搞成一个小丑娃娃,在绞刑台上遭到人们投掷烂苹果的惩罚。主持人威尔克讽刺说,默克尔因为难民危机,最近看上去老了几岁。
“孤独的女总理”,德国《商报》以此为题评论说,默克尔执政的最新篇章,是她正在失去她的人民。她的权力正在被侵蚀和瓦解,“人们可以看到她正在下坠”,“德国人失去了旧有的秩序,也失去了自己的总理”。民调机构Emnid的调查显示,50%的德国人不希望默克尔2017年连任第4任期。
“难民问题越多,默克尔受到的惩罚也越多。”德国柏林社会学者马塞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除了最近的梅-前州和柏林选举,基民盟在今年3月巴登-符滕堡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地方选举中也失去了主导权,只有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仍是最大党。
马塞尔认为,“默克尔其实是德国情绪的牺牲品”,她在难民危机中的负面作用被夸大,“换成其他领导人,或许会做出同样的决定”。马塞尔说,当然,默克尔迟迟没有调整难民政策是个过失。
“默克尔的难民政策起初得到了德国经济界、媒体和民众的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者、前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姜锋1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经济界需要劳动力,媒体出于道义,民众想到二战后有大批德国人逃难,因此有同情心理,多个因素叠加促成了默克尔接受难民的决策。“德国难民政策和默克尔本人关联不大。”姜锋与上述德国学者的观点相同。
姜锋表示,德国学者普遍认为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做错了,内外原因很多,比如过高估计她在联合政府中的协调能力,过高估计民众的承受力,过于轻视和欧盟的协商,过低估计难民和外来文化融入德国社会的难度,“这些导致默克尔几乎进入执政的最艰难时刻”。
默克尔的关和牌
“理性之声”“经济繁荣的化身”“德国人的母亲”,这些都曾是对默克尔的称赞之语。2015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成为近30年来第一个获此头衔的女性。
然而现在,德国媒体有关“默克尔时代已经过去”的论调随处可见。德国《明镜》周刊称,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分裂了国家,让德国选择党有机会上升。而且基民盟与其姐妹党派基社盟(共同参加联邦大选)的关系也出现裂痕。后者主席泽霍费尔曾批评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是“历史性错误”
“默克尔想要连任,需要过3关。”德国柏林政治学者弗莱利克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首先,德国在大选前不能再出现恐怖事件,难民潮不能回来,融入问题应有改观。其次,默克尔必须获得基社盟的支持,后者如今在难民问题上与她针锋相对,其领导层有人希望推举自己的总理候选人。第三,基民盟12月党代会选举主席很关键,目前联盟党内尚未出现公开对抗默克尔的人。
一些媒体仍看好默克尔连任。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图片报》认为,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仍是德国民调最高的政党。而且,目前党内没有人具备实力替代默克尔参加大选。德国《每日镜报》称,此前德国总理执政出现低点仍然连任的例子有不少,比如施罗德,他2002年连任时德国经济不佳,失业率高。《每日镜报》认为,“德国人有怀旧心理”。最重要的是,目前德国几乎没有人气能超过默克尔的政客。
德国《商报》称,尽管一年内涌入上百万难民,但德国经济依然蓬勃发展,就业率屡创新高,国际社会对德国的印象仍然良好。柏林政治学者弗莱利克表示,在默克尔的3届任期内,德国占据了欧盟的主导地位。在应对欧债危机和英国脱欧时,默克尔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力,“难民政策是她唯一的弱点”。
姜锋认为,默克尔有较好的纠错能力。她已在做媒体工作,并将安全问题上升为德国的核心议题。与此同时,她开始强调合法的移民,简化了遣返不合法人员的手续。另外,她加强了与欧盟伙伴的沟通。《柏林日报》称,在柏林选举这天,默克尔取消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她还对媒体进行“检讨”,表示不愿再重复“我们能做到”这句话。德国《时代》19日报道说,默克尔坦言,在很大程度上,柏林的失利和她的难民政策有关,她将努力做出调整和改变。
“如果默克尔不再连任,将对德国的政策,尤其是欧盟的政策影响巨大”,德国财经网称,失去这名欧盟一体化的推动者,未来欧盟的去向将不得而知,甚至可能走向分裂。
“欧盟内,老牌大国法国面临各种危机,英国又脱欧;东欧一些国家领导人虽然讲话硬气,但不具备领导实力和传统。在欧洲面临种种危机下,默克尔的领导地位尚无替代者。”姜锋表示,德国的欧洲政策特别需要默克尔,该国在欧盟里责任重大。他认为,默克尔执政11年的整体成绩比较成功,公众也较认可,民意仍在。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