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四川人的九转仙丹

2016-07-22 09:04:54 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原标题《回锅肉的秘诀》

  曾有新闻报道,现在四川成都本地的特产土猪——成华猪已经濒临灭绝,而这种猪是最适合做回锅肉的原料。消息一出,引发举国热议。

  有人慨叹:“作为一名四川人,活这么几十年,还没有吃过正宗的回锅肉”。有人呼吁:“保护成华猪,就是保护四川最响亮的美食名片”。有人反驳:“最适合做回锅肉的不是成华猪而是荣昌猪,那是国家重点保护猪种,离灭绝还远着呢。”

  尽管哪种猪最适合,哪种猪最好吃的争论往往不会有结果,但众说纷纭,倒也彰显了回锅肉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十多年前,华西都市报曾组织最能代表川菜的“巴蜀十二品”评选活动,结果回锅肉以绝对优势称雄。不但民间如此,朱德、邓小平、陈毅等川籍政要,最喜欢吃的菜都是回锅肉。朱德元帅晚年饱受糖尿病困扰,可还是时常顶不住诱惑,偷偷吃一两片“打牙祭”。而总设计师过生日,回锅肉是必备菜,还特别叮嘱要加豆瓣酱。成都市金牛宾馆的回锅肉,因为曾经博得毛、周、邓等大领导的垂爱,已成镇店之宝,号称“味无极回锅肉”。

  成都金牛宾馆

  四川人对回锅肉的爱,不仅体现在如上场合。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四川日报》曾登出一篇《用炒回锅肉的办法炼铁》,讲的是泸州叙永人民的跃进创举。随后三年困难时期,川人没有肉吃,又开发出了“用炒回锅肉的方法炒厚皮菜”,并命名为“苏联回锅肉”,以示对老大哥“卡脖子”的不满。这种回忆尽管苦难,但苏联回锅肉,也着实创造了“瓜菜代”的新高峰,让小球藻、叶蛋白、人造肉精、双蒸饭这类哄肚皮的物件黯然失色。2009年除夕,时任总理温家宝到汶川灾区映秀镇,给刚住进临时板房的灾区民众拜年,还系上围裙亲自为乡亲们炒了碗回锅肉。

  说到底,回锅肉这道家常菜,凝聚了太多穷苦百姓的苦难与智慧。清初之际,湖广填四川而来的背井离乡之民,每逢年节要煮大块肉祭祖。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就成了祭活人的妙品。别看菜出身下里巴人,却让汤唯这样的女神垂涎欲滴又避之不及,其取材颇为讲究:四川本地土猪的“二刀肉”,配以郫县豆瓣、甜酱、德阳酱油和香蒜苗,才算是名门正派。

  何谓二刀肉?就是屠户旋掉猪尾巴那圈肉以后,靠近后腿的那块肉,因为是第二刀,顾名思义二刀肉。此处的肉最方正,能切出尺宽大片,同时肥四瘦六,下锅之后能打卷形成所谓“灯盏窝”,夹起来还一抖一抖,吃起来最是软糯滑嫩。可如今市面上的猪肉,大都是欧美舶来的那种白花花的瘦肉型猪,相比成华猪这类土猪,洋猪缺乏肌间脂肪,纤维也比较粗。再加上现在厨师选料不讲究,常用五花代替二刀,口感硬柴,远不如土猪二刀肉来得适口。

  由此不难看出,回锅肉要好吃,秘诀就一个字:肥。但这与饮食潮流并不合拍,肥肉虽香,奈何暗藏凶险。口腹之欲和健康饮食之间,恐怕多数人还是看重后者,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有老人回忆,过去吃顿回锅肉,盘子都要留着下顿拌饭用。如今,你哪怕天天吃也不稀奇。相比凭票供应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今非昔比,“以瘦为美”的洋猪,生长周期短,出肉效率高,打败土猪甚至让其“灭绝”,实在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经济发展、市场选择的结果。

  尽管肉可能不是以前的肉,然而人却还是以前的人,回锅肉之于川人,早已渗入骨髓。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回锅肉是川人的九转仙丹。哪怕一天辛劳后饿得偏偏倒倒来撒不起,只要来上一盘回锅肉加两斗碗白米干饭,肉片与油汤汤一并洗白,顿时神清气爽,元气恢复。”著名作家、“成都活字典”车辐先生做得更绝,在困难时期竟然把郭沫若寄给他的三封信卖给了成都市文化局,获得300元,为的就是能吃上几顿回锅肉,堂堂郭副总理的墨宝,竟然还不如几盘肉有吸引力。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曾为饭店题写“回锅肉好”的横幅。这川菜王者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川菜灵魂”郫县豆瓣:四川省郫县特产。清咸丰年间,原籍福建的川人陈守信发现盐渍辣椒易出水,不宜保存,遂潜心数年,先以豌豆加入盐渍辣椒吸水,效果不佳,再换胡豆瓣,依然不佳,又借鉴豆腐乳发酵之法,加入灰面、豆瓣一起发酵,其味鲜辣无比,郫县豆瓣就此诞生。郫县豆瓣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其制作技艺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