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首富兄弟,只卖最廉价商品

2016-07-06 08:17:31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在德国人心中,排名前三的本土企业是:西门子、宝马和阿尔迪。前两者是享誉国际的电子巨头和豪车品牌,唯独阿尔迪超市专门出售低价商品。

2016-06-30_153057

  早年的阿尔迪超市。

  最“抠门”的管理

  在运营上,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也追求简单,拒绝“繁冗”。公司从不设行政管理部门、公关部门、市场调查部门。这些“偷懒”的策略,竞争对手都不敢随意模仿。

  宣传方面,阿尔迪的广告投入只占总营业额的0.3%。每周放在超市入口处的《阿尔迪信息》是唯一的宣传途径,上面列有下周将上架的廉价商品。不过效果颇佳,那些希望购买到廉价物品的顾客,天没亮就在超市门前排队等候。

  超市也没有客服人员。如果你买了不满意的商品,阿尔迪承诺无条件退货,甚至是喝了一半的啤酒、咬了一口的奶酪,全都能退。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的理由是,这样可以省下与客户纠缠的客服人员聘请费用、电话费和律师费。

  阿尔迪因此被称为“最抠门的企业”“零服务的地方”。但顾客都欣然接受,因为低价足以让他们忽略所有“缺点”。

  唯独在商品定价上好像“大方”了起来。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在门店测试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营业员的找零会影响工作效率。于是两人盘算,索性将商品价格尾数都规整,改为0或5。比如,原来标1.57马克的商品改为1.55马克,原来标1.54马克的改为1.50马克。表面上超市亏了,但如此一来,找零方便了,员工对货物的价格倒背如流,收款速度甚至比大部分配有扫描式自动收款机的超市还要快。并且,“让利”一举吸引了更多顾客。

  在“抠门”的管理风格下,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的每家店只需要4至5名员工,人均服务面积超过100平方米。阿尔迪聘请的多是精干的年轻员工,人人都是多面手,收银、规整货架、参与管理,事事精通。这就意味着,又能节省不少劳力成本——阿尔迪劳力成本仅占总收入的6%,而在普通超市,这一比率达到12%至16%。尽管听起来工作任务繁重,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却懂得招揽人才,他们为员工开出高薪,并提供很多升迁机会。要知道,如果你能在这里当上部门主任,就能拿到20万马克的年薪(约合人民币95万元)。

2016-06-30_153118

  如今的阿尔迪超市外景。

2016-06-30_153128

  简洁紧凑的店铺陈列风格。

  “比雪怪还神秘”的富豪

  阿尔迪一度被认为是“穷人店”。但事实上,阿尔迪早就不再是独属穷人的购物天堂。德国人原本就务实,节约型社会的生活方式占主流,庞大的中高阶层队伍也是阿尔迪的重要消费群,超市外面常常停着各种豪车。就这样,阿尔迪成了德国超市霸主——平均每2.5万人就有一个阿尔迪超市,德国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中,每4马克就有1马克是给阿尔迪的。

  2006年,沃尔玛在德国经营8年后,被阿尔迪彻底“扫地出门”。即使在美国,沃尔玛“天天低价”的宣传口号也没能阻止人们去更便宜的阿尔迪购物。如今,阿尔迪在美国已经有了1500多家店,年营业额达200亿美元,预测将在2018年底扩张至2000家。而阿尔迪在全球的总营业额已经达到了668亿欧元,开店超过1万家。

  拥有如此庞大的产业,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曾多年身居德国富豪榜前列,频频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但兄弟俩有个“怪癖”:从不出境,不赴饭局,不参加活动,也明令禁止所有员工接受媒体采访。低调是两兄弟的一贯作风,他们最后一张照片还是上世纪80年代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拍到的,媒体戏称其为“比雪怪还神秘”的富豪。泰欧和卡尔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去世,至今他们的生活仍是德国一大谜团。

  两人生活中的“抠门”作风也和超市如出一辙。据悉,在他们的高尔夫球场上,立着10个储油罐,存储着100万升石油,以防石油涨价。1971年,弟弟泰欧被人绑架,绑匪提出了1000万马克的高额赎金。家里人与绑匪讨价还价,硬是把赎金打了折,最后只付了700万马克。

  如今,公司资产由家族后人共同管理。2016年德国福布斯富豪榜上,哥哥卡尔的子女贝阿特·海斯特和小卡尔·阿尔布莱希特排第一,身家259亿美元。父亲过世后,海斯特从未在阿尔迪工作过,小卡尔曾担任多项职务,后来因病退出管理层。两人掌握一项以他们母亲命名的基金,据估计至少拥有南部阿尔迪75%的股权。弟弟泰欧的儿子贝特霍尔德则与其家人共同管理着北部阿尔迪,以203亿美元身家位列富豪榜第二。除了资产,后人还继承了阿尔迪创始人兄弟的低调作风,他们也从不在媒体上抛头露面。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