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斯:“欧洲对丝绸之路亏欠太多”
2016-06-24 10:10:55 《环球人物》杂志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丝绸之路》的主持人,萨姆·威利斯现在火了。他本人以及纪录片佳作《丝绸之路》,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带到欧洲的还有思想
威利斯(左二)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与粟特人后代合影。
不同于以往西方纪录片惯用的欧洲中心视角,当威利斯游走在威尼斯,看到人们身着的丝绸制品,看到仿照伊斯兰清真寺圆顶的建筑……他意识到,“用心发现,那里四处都是东方痕迹”。
威利斯开始探寻和思考,“商业中不只是交换金钱,如果我从商人那里拿走一组中国碗,或一桶火药,一沓纸,或一本解释代数原理的书籍离开,显然我带走的要比实物本身多。我带走了思想,这思想可以改变我的生活,我的国家。无论我是否承认,有时会改变一切。”
在出发伊始,他就向自己提出一个疑问,“到底威尼斯和整个欧洲,对丝绸之路亏欠多少?”
在讲述中国的第一集中,威利斯从西安出发,沿着张骞的足迹重走古丝绸之路,途经甘肃敦煌,然后出阳关西行到新疆和田。片中威利斯亲身体验了造纸、织丝技术,并去天山寻找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在敦煌的一处沙漠驿站,威利斯读到一封写于4世纪初的信件,是一位粟特女子米娜,写给抛弃她的丈夫纳戴德的,“我过得不好,很可怜。我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我一次次给你去信,却从未收到一封回信,我已变得对你毫无希望。我的不幸是这样深重,我在敦煌3年了,都因为你。天神肯定对我发怒,我宁愿做狗或猪的妻子,而不是你的。”
到达阳关时,威利斯抄下了那句著名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并在镜头前对着笔记本用英语朗诵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在品尝吐鲁番的葡萄酒时,威利斯又对唐代诗人王翰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充满了疑惑和不解。“我从来不曾知道中国古代就产葡萄酒。”但或许是一种讽刺,原本“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中国,如今人们却以饮欧洲产葡萄酒为时尚,似乎全然忘记了古代中国的葡萄酒曾经风靡一时。
对于威利斯来说,令他着迷的不仅是葡萄美酒,还有在中国作为中药的大黄,到了欧洲成为一种水果。“大黄茎秆在普通超市都能买到,外形酷似西芹,微微发红且更长,它被用于很多甜点,却也被中国留学生拿来做芹菜炒着吃。”
离开中国到达中亚后,威利斯还专门驱车通过一条崎岖狭窄的盘山路,深入塔吉克斯坦的一户农家,只为了听听保留至今的粟特语,“这可能是征服过这里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听过的话语”。
丝路对当下依旧重要
“关于丝绸之路,很多故事随着时间消逝了,我挺喜欢那些没有明确答案的事物,这使得整个丝绸之路充满了神奇。”在威利斯看来,BBC纪录片拍摄播出仅是一个开始,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研究投入到丝绸之路中。
今年的5月中旬,在伦敦市中心摄政大街,距离BBC总部几百米之隔的威斯敏斯特大学,《丝绸之路》举行了一场看片会。活动现场,当有记者问威利斯,他对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有什么看法时,威利斯说,他正在打算再拍摄一系列关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任何可以增进人们对历史兴趣的事情,他都认为值得做。
在《丝绸之路》纪录片的末尾,威利斯回答了自己在旅途之初的疑问,这不仅可以作为他自己对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也算是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的总结:“欧洲对丝路亏欠太多,从乐器到数学,到造纸和印刷等几十个技术创新。丝绸之路在过去非常重要,但是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它对当下也极其重要。”(《环球人物》驻英国特派记者 黄培昭)
原标题为“英国历史学家威利斯:‘欧洲对丝绸之路亏欠太多’”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