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前新闻发言人:公开才有力量

2016-06-23 10:28:13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领导摇头道:“这可不行!公安部包括全国公安机关,担负为民执法和服务的职能,80%事情要公开。让你当发言人,就是要解决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

  “80%的事情都要向公众公开”

2006年4月11日, 武和平在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上就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治安形势回答记者提问。

  2006年4月11日, 武和平在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上就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治安形势回答记者提问。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由于情况不透明、公开不及时,导致民众恐慌和谣言四起。为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当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启动了全国第一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武和平同66个部委和地方的100多名官员一起参加了培训。

  “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才正式施行,但例行发布信息这个制度早就有了。2005年,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这3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委首先建立例行发布制度。这就是我和卫生部毛群安、教育部王旭明被称为‘三剑客’的由来。”武和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最初他对信息公开到什么程度也没把握。“我记得是2005年夏天的下午,公安部一位主管领导问我:‘你认为公安部的信息对外可以讲几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二保八。’没想到领导摇头道:‘这可不行!公安部包括全国公安机关,担负为民执法和服务的职能,80%事情要公开。让你当发言人,就是要解决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这次谈话给了武和平很大的启发,真正让他有了身为新闻发言人的意识。

  武和平主持过许多新闻发布会,但最令他难忘的还是2008年拉萨“3·14事件”新闻发布会。当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后,面对别有用心者在国际上抹黑中国的舆论,公安部决定由武和平出来说明情况。他在7天的准备时间里先向专家苏叔阳借阅了其还未付印的《西藏读本》,了解西藏历史和宗教传承。接着他又拜访了国家宗教局,讨教宗教政策及相关口径。武和平还随公安部主要领导去了拉萨,看了现场打砸抢烧的惨状,了解掌握了大量“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罪行证据。“我有了这3个准备,再加上多年的工作经验,心中就有了谱,会被问到的问题都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新闻发布会一开始,武和平就表现出了自信和诚意:“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不限时间,问到没有问题为止。”一名外国记者提问:“你们的警察为什么包围寺庙?”武和平先反问记者:“中国是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罪必然会被量刑。请问在您的国家是否因宗教去杀人放火就能不予治罪?”外国记者立刻否认。武和平接着从中国法律制度讲到“藏独”分子的犯罪行径,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和现况,“如果犯罪者得不到惩罚,正义就得不到声张,各族同胞就不能享有正常的社会秩序。我刚从西藏回来,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现在寺庙的宗教活动和藏民的生活是正常的。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是不可能得逞的。”

  经过激烈的交锋,发布会结束。现在回忆起来,武和平依旧激动:“新闻发言人在国内发言代表本部门,面对国际媒体则代表中国,我觉得自己未辱使命。因此,这场发布会也算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场。”他在新闻发言人位子上一干就是8年,每场发布会对他而言都是挑战与学习。2012年4月,他从新闻发言人位置上退休。

  “会说”不应该成为缺点

  《环球人物》:您退休后在忙些什么?

  武和平:卸任后,我担任了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的首席培训师,为许多部委、院校、企业和地方党政机关的干部进行授课。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提高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迫切需求。我在和他们的互动中教学相长,对“说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新书也是为了这种需求而写的。

  《环球人物》: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

  武和平: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渠道。过去官不说,民不知,今天可能是民先说,官再知,比如去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是民众最先在社交媒体上直播的。如今人人都成了记者,个个都扛了“摄像机”,信息变得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作用强、管理难。这种变化有时让我们的官员很迷茫。面对舆论危机,他们不仅不能知媒用媒,还常出现雷人之语。

  《环球人物》:频出雷人言论的病根何在?

  武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曾严厉地批评过某些干部“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为什么?一个是方法不对,更重要的是观念没有转变。

  我们部分干部的观念一直是“多做少说,只做不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他们认为要不犯错误,最好是用官话、套话。因而话语体系往往居高临下不接地气。有个干部到老农家,他问:“您吃了吗?”他不知道现在大家已不愁吃穿了,老农回答:“不饿。”“家里几口人?”老农家里人都外出打工了,他很孤独,所以老农说:“绝户。”下面该怎么问呢?干部看到院里有棵桃树:“您种桃树的初衷是什么?”“啥初中不初中的,俺连小学都没上过。”这是真事。

  《环球人物》:所以转变观念最紧要?

  武和平:除了更新观念,还有机制。现在针对突发事件的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对于舆论危机的管理更是短板。一旦事发,由谁出来说话,怎样说话,还缺乏制度性安排,没有规定领导干部必须出来讲话。没把表达能力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作为硬指标要求,甚至认为干部能说是缺点,“你看他歪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就吃嘴上的亏,作风太浮夸”。不爱说话的人则被看作“作风扎实、为人低调”。要促进观念的改变,制度也必须跟上。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说话的问题,就要从观念、方法和措施上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新闻发言人不是个人”

  《环球人物》:您曾经说“新闻发言人不是个人,是一种制度”,这句话怎么理解?

  武和平:虽然新闻发言人是一个人面对记者,但在他身后往往是一个团队,得到的是一个系统的支持,比如我的工作团队就有舆情预测、舆论引导、新闻接待和新闻发布会4个部门,并与各业务部门保持联系。

  突发事件出现后,我们首先核查事实,向基层询问情况,接着就是确定口径。这个口径不是新闻发言人决定的,而是单位负责同志敲定的。最后就是决定谁说,不一定是新闻发言人,有时重大突发事件会是领导站出来,能体现权威性和重视程度。所以,新闻发言制度是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的制度,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部分。

  《环球人物》:那新闻发言人不需要个性吗?或者说他掌握的自由度有多少?

  武和平:新闻发言人的个性是“自选动作”,应当在“规定动作”的框架内“跳舞”,需要掌握三点:上级的方针是准星,要把握全局,了解部门的具体情况;二是记者的关注,公布的信息、记者会问的问题要进行提前猜题和准备口径“作业”;最后是老百姓的利益,这是发布会的落脚点,要有针对性的增信释疑,和他们感同身受。这三点成一线,就会命中靶心。相应的我还会准备3张纸:第一张是给媒体的新闻通稿;第二张是发布稿,是对新闻稿的诠释,简明通俗;最后一张是备答口径,备答口径要有事例、数据,那就更有说服力了。有了这三点一线和三张纸,整个发布会成了我“自选动作”的表演场地,在和媒体的“共舞”中实现双赢。

  《环球人物》:新书叫《公开,才有力量》,如何权衡保密和公开间的尺度?

  武和平:“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特例。”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都属保密范畴,这些信息不能披露。其他应公开的要满足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在披露信息中还要把握“5个有利”的原则: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国家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妥善处置。

  《环球人物》:那您如何看待事件发生后,有些部门会通过删帖封堵舆论?

  武和平:我的观点是,删除不如善用,反制不如回应,封堵不如提供,辩护不如求证。换思路危可转机,换态度就会获取高度。透明度决定公信度,公信度决定话语权,今天是“多做善说”的时代,说话是种本领,知媒用媒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素养。(《环球人物》记者 郑心仪 赵婧夷)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