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8年志愿者之路 坚定与纠结并存
2016-06-23 08:21:31 《环球人物》杂志初到四川时,张霞以为只是几天的工作,只带了几件夏天的衣服,没想到一干就是几年。8年过去了,她依旧是那个严肃体贴、掌控局面、懂世故而不世故的姑娘。
2016年5月24日,张霞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环球人物》记者 侯欣颖 摄)
“霞姐”这个名字,不时出现在这群“80后”志愿者的对话中——2008年开始,他们曾陆续来到四川绵竹,为伤员们做康复治疗。2016年5月,他们在四川重聚,进行第四次地震伤员回访。
《环球人物》记者第一次见到霞姐是在绵竹的一个小宾馆,将近晚上11点,她坐在床边开始讲述地震康复项目以及志愿者活动,眼盯着白墙,背书一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偶尔在数字上停顿一下。之后几天,她安排志愿者到各个镇卫生院,为伤员检查身体状况,录入伤员资料……表格中类似“每天疼痛持续的时间及强度”的问题,不少人会直接问,但霞姐不同,“你只要问他‘平时打不打麻将,打多久’就够了,如果能一连打好几个小时肯定没事。”
霞姐叫张霞,是福幼基金会“四川地震伤员康复项目”的志愿者领队,他们是在绵竹开展公益活动最长的队伍之一。8年过去了,她依旧是那个严肃体贴、掌控局面、懂世故而不世故的姑娘。用她自己的话说,“除了比之前瘦,没什么变化。”
“板房医院”里的年轻人
每次在车经过绵竹市二环路高架桥时——这是通往各镇的必经之路,志愿者们都会感慨万千:“以前的‘板房医院’就在那儿,当时是亚洲最大的板房区。”在那里度过的青春,是永远难忘的,而这些回忆的起点就是张霞。
2008年8月,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励建安在四川省残联遇到了福幼基金会大陆地区项目负责人周建国,俩人都想为“5·12”地震伤员做点事,于是决定由福幼基金会出资,组建志愿者队伍,建立伤员康复中心。第三天,作为励建安的学生,张霞被派到四川,当时的工作人员除了她,就是司机、财务。而他们要做的也很明确:招募志愿者、调查伤员情况、和当地医院合作。初到四川时,张霞以为只是几天的工作,只带了几件夏天的衣服,没想到一干就是几年。
首先就是招兵买马,张霞开始在中国康复医学会网站上广发英雄帖。
2008年10月的一个凌晨,黑龙江大庆笼罩在黑暗与寒意中,于占东登上了前往四川的火车。他看到了志愿者招募帖子,在投了简历并通过了张霞的电话面试后,他决定从一家三甲医院辞职。第一批的7名志愿者中,艾金飞、陈汉基、杨钦杰都是像于占东这样辞职而来的。
为方便北川中学学生做康复,中心在那设了一个点,由艾金飞和另一名志愿者刘守国负责。他们住在长虹公司的职工宿舍,单薄的窗户根本无法抵御寒冬的风,宿舍又临着火车道,每当过火车时,整个房间都在颤抖,晚上根本没法入睡。刘守国至今记得,张霞带着他们去租了两个单间,一个月230元,又买了煤气和生活用品。而张霞也记得刘守国理发的故事,理发店用来给客人洗头的,是一个红蓝相间的塑料盆,早已斑驳不堪。
更多的志愿者则住在绵竹市人民医院的板房里,生活条件同样艰难。志愿者们一边为伤员做康复治疗,一边下到绵竹21个乡镇做伤员调查。他们早晨8点上班,给伤员做康复,下了班还要整理资料、制定治疗计划,忙到深夜一两点是常事。
板房夏热冬冷不透气,很多人都生了湿疹。一天晚上下雨,水顺着墙壁流下来,把被子都打湿了,再一看,放在地上的盆子、拖鞋也漂起来了。后来,福幼基金会创会董事、香港演员曾志伟到四川看望志愿者时,才给他们配了空调和洗衣机。洗衣机,还意外地见证了一段爱情:于占东和刘玉相识于“板房医院”,冬天洗衣服易生冻疮,于是于占东洗的衣服中多了刘玉的。
而张霞的一段5年之恋却是无疾而终,从同在扬州,到求学南京、再到绵竹,越来越远。她没有时间伤感,因为总有做不完的事在等着她。“我们要求志愿者最少要做满3个月,所以不断有人补充进来,还有器械购买,与当地医院以及其他公益组织合作推进项目。”“5·12”地震发生后,驻扎在绵竹涉及伤员康复的NGO组织有不少,张霞与这些组织形成定期沟通联席制度,为伤情复杂的伤员转诊提供快速通道。
2009年春节,张霞和几名志愿者决定留在医院过年,“一方面很多伤员留在医院,另一方面省下的交通费可以用在伤员康复上。”给伤员做完治疗、拜了年,在食堂吃了饭,他们到市中心广场逛了逛,买了点水果,拍了照片,这年过得简单却温暖。
从2008年到2012年项目结束,共有40多名从事康复医学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来到绵竹。今年5月,在记者与他们同行回访的这几天里,他们默默无言的帮助、守护,回忆起往事时的调侃笑闹,让人感觉到那是一种纯真的友情。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