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围绕雷洋猝死的争论回归常识

2016-05-16 08:05:54 环球时报
分享:

我们在此主张,大家或许都有必要在关注细节辩论的同时,不断回归一些大的常识。

  雷洋之死已经演变成十分轰动的公共舆论事件,到了这种时候,争论就会超越事件本身,它的平息也很难仅仅通过事实层面的厘清来实现。

  批评警方的舆论提出越来越细致的质疑,法律、道德、大众认识盘根错节地绞在一起,对话很容易从一个层面跳到另一个层面,导致不同观点和立场越争越远。

  这场舆论危机发酵到如此程度,根本原因还是公众对官方说法不够信任。对警察有可能在这起事件中“打了雷洋”,以及涉事警察在出了事后想把自己“摘干净”,很多人宁愿信其有。官方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把事情说得轻些,不愿意把事情“搞大”,舆论普遍有这样的印象。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绪把雷洋事件当成了宣泄口,比如一些人嫌警方打击卖淫嫖娼“过严”,嫌网上“删帖太多”等等,他们对能够冲击官方权威的各种舆论聚集往往有支持和参与的兴趣。这些情绪的不断堆积是任何一个执法争议都可能瞬间炒大的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有检察院参与的调查结果出来后也未必就能让事件顿然明朗,围绕对警察责任的定性,追责措施都将可能有新的争议。

  这种局面的出现颇为让人遗憾。我们在此主张,大家或许都有必要在关注细节辩论的同时,不断回归一些大的常识。它们是:

  第一,无论雷洋是否嫖娼,他在已经处于警方控制的情况下猝死,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要求得到警方的详尽说明,这一反应应当说是正常的。一些人情绪激烈,强调雷洋死得“不明不白”,也应属于这种情况下正常舆情的一部分。官方切不可低估回应舆论各种关切的重要性和难度。

  第二,冷静分析,这是一起低概率的意外死亡事件。警方抓嫖在全国范围内几乎天天都有,抓到雷洋的警察对出现被抓人猝死的情况显然毫无准备。这是个“很寸”的不幸,没有人希望它发生。

  第三,警方制服雷洋的过程是否存在“过度执法”的问题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至少在权威调查报告出来之前不应排除。但须指出,即使“过度”被证明存在,它与雷洋之死也不一定有舆论主张的绝对责任关系。这一责任关系的性质和程度需要第三方鉴定及司法机关来确定。

  第四,目前出现了对这起事件的扩大化引申,一些人宣扬警察滥用职权是中国公众缺少实际安全感的突出原因,这不够实事求是。必须指出,警察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是带来安全的符号,而非不安全的象征。随便举个例子,夜晚走在路上,看到有警察巡视,人们通常都会有更加安全的感觉。此外当我们遇到危险时,看到一个方向有警察,另一个方向没有警察,我们也大概都会朝着有警察的方向奔跑。

  第五,生活中警察的形象和舆论带来的警察形象存在很大差距,这值得官方认真反思。尽管有一些非建设性的因素参与了对出现这种局面的推动,但官方应首先从积极的角度对待舆论的每一次批评,多看舆论监督警方工作的正面意义。

  中国司法体系需要确保接受舆论监督的真诚态度不被个别涉事警察有可能存在的私利干扰,而且这一点需要得到公众的反复确认。然而官方公信力目前出现很大亏空,警方的亦如此,这使得互联网时代的官民尤其是警民沟通成为一项巨大挑战。整个中国社会都需认真面对这个问题,为它的解决做出各自贡献。因为我们别无他择。(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原标题:单仁平:让围绕雷洋猝死的争论回归常识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