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里的姚明
2016-05-05 08:44:37 《环球人物》杂志姚明入选名人堂,将篮坛一项世界级的“终身成就奖”揽入怀中。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征战NBA辉煌战绩的再肯定,更是对他作为篮球信使、献身篮球事业的最好褒奖。
姚明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纪念堂,将篮坛一项世界级的“终身成就奖”揽入怀中。在这个殿堂内,高悬张伯伦、约翰逊的名字,也闪耀乔丹、马龙的身影。姚明“登堂入室”,第一次让中国星闪耀名人堂星河。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征战NBA辉煌战绩的再肯定,更是对他作为篮球信使、献身篮球事业的最好褒奖。
世间已无“小巨人”。如果不是这个荣誉,作为世界顶级中锋的姚明,或许会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毕竟,打开CCTV5,没有了“姚之队”,再见不到“姚麦组合”;或许,也没有国人再将火箭当作“主队”了吧。今天的姚明,身份已是姚老板,是政协委员;但对于“95后”“00后”的新生代球迷而言,姚明更为人熟知的是暴走漫画中的那张脸:笑成一个“囧”字。于是,球场没有姚明,“姚明”更多是作为非主流文化中这样符号化与漫画风的存在。与之相对,如果要挑出一张最为美国人熟知的“中国脸”,直到如今或许还是姚明。毕竟,鲜有中国的体育人能在美国顶级赛事风生水起,能在美国主流文化圈游刃有余,能与大佬们谈笑风生。在这个意义上,入选名人堂,被世界顶级篮球赛永久性标注,被美国主流文化再次铭记,似乎是水到渠成的。
名人堂的“主流”与暴走漫画的“非主流”之间,恰恰构成一段值得追忆的篮球历史,也构成一个值得被再认识的姚明。赛场上的姚明,成绩毋庸置疑。CBA赛场上21投全中的“变态”纪录,NBA赛场上不落下风的表现,你看或不看,天赋与能力就在那里。正是姚明的出现,打破了不少外国人持有的“中国人无法参与高水平篮球比赛”的偏见。
姚明是漫画中的爆笑脸,也是“挚爱脸”“改革脸”,不同的脸谱构成了他退役生活的不同侧面,汇聚成他对中国篮球的热爱。作为政协委员,姚明长期关注民间赛事发展,心系校园。他在提案中建议推广专项体育课,让中国学生在兴趣指引下掌握一两样拿得出手的专项运动技能,发展成终身爱好。作为姚老板,他试图让“洋经验”本土化,推动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就在3月,他牵头成立了中职篮公司,旨在对CBA进行改革,通过促进裁判职业化、球员工资透明化、球员利益最大化、版权分销、海外传播和媒体权益最大化,使CBA迎来新的生机。
今天的篮球,不再只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那个充气皮球,它不仅具备了更高的观赏价值,更凝结了商业价值与文化交流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姚明可谓不辱使命。他担纲篮球信使,利用篮球这门“世界语”,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拉近了体育与人心的距离。NBA联盟这样评价他:站在2米26的高度,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引导了NBA在中国风靡的局面,推动了NBA的全球化发展。
随着姚明入选名人堂,一个老话题又有了新元素:中国篮球,什么时候能够拥有自己的名人堂。毕竟,没有了姚明的中国男篮,正陷入士气的低谷。战绩不佳,球员队伍亟待蝶变;体制龃龉,主教练的“待遇和尊重”问题,成为“三步上篮”的绊脚石。而包括姚明在内的不少人都认为,CBA篮球名人堂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庙堂之高”,并不在于“集齐偶像”,而在于继往开来。从名宿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青少年体育思考中国篮球的未来,中国篮球乃至中国体育才更有荣耀,运动员才会与有荣焉。
记得5年前姚明退役之际,担忧与彷徨不少,市面上充满了对“下一个姚明”的焦虑和期待。其实,答案从发问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姚明本身就是开放体育、职业化体育的产物,那么“下一个姚明”,就不会是旧思维的产物。当中国体育发展逐渐从政府“独轮驱动”转向政府、社会、市场、大众“四轮驱动”,要涌现下一个姚明,恰恰需要用好合力。毕竟,独行虽快,众行才远。
责编: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