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计划:玉米种子里的国家意志
2016-04-22 08:59:17 中国经济周刊全世界60%的化肥被中国农民用了,以化肥和农药支撑的高产难以为继。攻关目标是,机收、少用化肥和农药。
最致命的还是这些企业大多并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种业研发的核心在科研院所而非企业。据悉,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总结说,国内种子科研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二是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却都聚焦在低端培育杂交品种上;三是考核科研人员的指挥棒是发表论文和职称评定,这导致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进而也妨碍了种业的产业化。
王天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中国种子企业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本身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落后。相比跨国种业公司,中国的种子企业科研能力太弱了。
据悉,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甚至不及1%。
一位从孟山都离职的研究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相比之下,像孟山都、先锋这样的跨国公司,其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甚至更高。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全球销售收入为105.02亿美元,研发投入高达12.05亿美元。“美国的科研院校仅做基础性研究,育种的研发投入全部由企业自己完成。”
“以先锋公司为例,那里集聚着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拥有最多的基础资源和全球性资源,多到可以抵上一个国家。”王天宇感叹,单个的种业公司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他们试图集中全国的公益性单位与较大的企业联合起来以抗衡强大的跨国公司。“这也是此次联合攻关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种业面临的外资竞争压力最大。这缘于中国的玉米种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而玉米是美国的优势产业,中国玉米与美国玉米相比,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效率,都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美国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玉米种植;另一方面,美国很早以前就实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一个农场主可以负责好几千甚至上万亩地,管理成本很低。” 上述孟山都离职研究人员说,正因为美国较早地实现了玉米的产业化,因此成长起来了一批像先锋、孟山都这样的跨国种业巨头。相比这些跨国种子公司,国内玉米种子企业无论从研发能力、资金实力、人才优势还是市场化的运作经验等方面,均全线溃败。
如今,中国玉米市场要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国内外玉米价格严重倒挂,国内玉米价格比国际进口玉米价格每吨要高出600多元,这也导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大规模增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玉米等主要谷物国内外价格倒挂,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2008年以来,为保护中国的玉米产业,国家实施了玉米临储政策托市,最终导致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并存的局面。而国家也不得不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玉米政策改革的目标是,玉米市场在未来数年逐渐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现实压力是,随着化肥、农药及人工价格的飞涨,国内玉米的生产成本还将越来越高。“请工人到地里掰玉米棒子,没有一二百块钱一天,没人愿意掰。而且农民还没将自己的劳动力成本算进来,如果算在内就全亏。”王天宇说。
中国的玉米产业究竟应该怎么办?不种行不行?当然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责编:邢若宸、满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