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研经费流失现象调查:成部分官员取款机

2016-02-25 08:27:09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超过3个月以上的未结题项目应该被终止或撤销,收回资金,一到三年之内取消申报资格。

  “一个子虚乌有的研发通过了自治区级5次验收”

  虽然举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陈海强仍然感到失望。“这些项目的钱什么时候退归国库,相关人员如何追责,没有了下文。”他认为,被骗取的科研经费收归国库相当困难,遭遇阻力重重,而对相关人员的追责力度也远远不够。

  陈海强猜测,曹杨之所以能够造假得逞,与某些主管部门相关人员的渎职甚至贪腐不无关系。

  仅以那5个项目的验收为例,广西科技厅在柳州市科技局组织了4次验收会议,作为公司技术总监的陈海强都参加了,他说:“但一个子虚乌有的研发产品居然通过了自治区级5次验收。”

  按《广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验收必须要审核项目产品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线路图等是否存在;审核项目产品验收报告与原件是否相符,是否有效,是否真实,是否与项目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有关;审核项目产品用户使用情况真伪及所完成经济效益的相应证明材料等。“但这些项目没有任何的设计图纸等技术档案材料,也没有这个项目产品的销售合同和发票,所出具的检验报告都是复印件且有明显涂改痕迹。”陈海强说,验收专家组居然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根据相关规定,会议验收必须要到现场考察,最起码得提供实物照片。但4次验收会议,没有一个专家到现场考察过是不是有样机存在,从柳州市科技局的会议现场到曹杨公司只有10分钟的车程,没有任何人提出来说到现场看一下。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看到就验收了。”陈海强质问,“为什么验收过程有那么多明显的问题,却仍然通过了验收?如今调查结果已经证明了验收造假却没有任何人因此被追责?”

  “最开始的时候,曹杨并没有想到能捞那么多钱。他的第一个项目也确实是真心想要做研发的,但发现国家的钱实在好拿,而且钱给了之后再没人管,后来他便无心再搞研发,而是想着怎么圈国家的钱了。”陈海强认为,正是科研经费项目监管的无力以及惩罚成本的过低导致了曹杨们的投机。

  冰山一角:余远辉等多位领导干部项目逾期不结题

  据上述接近广西科技厅的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在2015年国家审计署驻昆明办对广西的一次专项审计中,发现贵港市智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获得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的企业,利用虚假发票通过了项目验收,获取中央财政补助380万元。“审计意见要求广西自治区政府应责成广西科技厅收回利用虚假发票通过验收企业所获补助资金,责成广西监察厅对有关人员在上述项目验收过程中的失职行为进行追责。但目前为止,这两件事都没有做。”

  而据记者了解,在广西科技厅2015年的内部审计报告中,广西科技厅下属的事业单位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生产力中心”)也被发现,为取得项目财政资金,该中心有3个项目虚报总投资额,且为了通过验收,委托中介机构出具了虚假验收报告。例如,该中心名为“广西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经费预算300万,资金来源为自治区财政拨款150万元,自筹资金150万元。但实际并未有自筹资金,而只有财政拨款150万,最终却由会计师事务所对该项目出具了总成本303万元的虚假审计报告。

  不只是申报、验收项目造假案例频发,项目长时间逾期不结题验收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据广西科技厅的内部统计,2013年内需完成的项目(课题)共1251项,按时结题的有564项,正常结题率为45.08%;2014年内需完成的项目(课题)共1150项,按时结题的只有145项,正常结题率仅为12.61%。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2015年6月,广西科技厅对2001—2014年间下达的广西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进行了清理,截至2015年5月31日,逾期未结题验收的项目(课题)共有3102项,共涉科研经费约6.53亿元。

  在这3000多个逾期未验收项目中,绝大多数已经逾期多年,逾期最长的超过了20年。逾期十几年不结题的,甚至还有300万以上经费的单个项目。

  “这一次清理,突击结题验收了1000多个项目。这结题的质量,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要深究,很多人都有问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就在前不久,广西自治区第一巡视组向广西科技厅反馈巡视意见时即直接批评其“突击结题、仓促结题、虚假结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中有相当部分的逾期项目负责人为领导干部。”

  据《中国经济周刊》获悉,广西有数十位厅级干部及多位副省级以上干部在广西科技厅申请了项目(课题)。其中,已经落马的副省级官员、南宁市原市委书记余远辉曾于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申报了三个项目,分别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科技支撑》、《走进中国瑶族——科技视野下的瑶族文化分析》,获得科研经费75万元。三个项目至今未结题。

  从现实结果看,如果不结题,也不被追究,钱就进入个人腰包了。

  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超过3个月以上的未结题项目应该被终止或撤销,收回资金,一到三年之内取消申报资格。

  “但现实中根本做不到。这么多年,这么多项目都不结题验收,根本没人管,谁管谁吃亏。”上述知情人士惋惜道,“这么多的钱等于都打水漂了。”

  就上述情况,《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联系了广西科技厅政策法规与监督处相关负责人进行核实,对方以不接受电话采访为由拒绝回答,并表示,已接到五六家媒体对相关举报的询问了。(记者 郭芳 张燕)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