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6.9%之后,信心何来?

2016-01-29 08:27:31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现在提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相似的是1998年的“保8”。当年提8%的经济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就业出发的。8%的目标更高,但当年强调的是经济增长质量不够高,因此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找到信心

  当前经济形势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坊间人士看不清,就是专业人士也分歧颇大,很多人的判断都是基于过去。2015年中国经济能够达到6.9%的增速,实属不易,是多方努力的结果。传统行业按照既有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时代。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就是,谁能把握得住机会,谁就能在这样的时代生存并发展下去。复杂的形势使得处于不同行业的人们对未来的看法严重分化。而且,这样的形势也是过去增长中所未曾遇到的。

  这是一个中国与世界联系越发密切的时代。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经济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直接影响。2015年,美国经济状况相对较好,而欧盟和日本经济相对低迷。欧盟在降息,美联储却在加息。2015年,美联储加息的预期,给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均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2016年,美联储的举措,仍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股市与汇市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汇市与股市之间到底有无必然联系,仍然充满争议。但是,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确实和中国股市的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多了一份外部因素。2015年上半年股市火爆,之后出现连续下跌,年末反弹后又下跌,而今又面临不确定性。中国资本市场都有了再设计的必要。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金融脱媒的时代,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是经济增长持续动力获得不可或缺的。资本市场中一些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做法,移植过来却出现了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恐慌。

  复杂的经济形势很容易让人们信心不足。信心代表的是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这种预期在复杂的经济背景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悲观的情绪弥漫,那么无论如何,结果都不可能太好。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理性分析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客观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顺势而为,将有利因素发挥到极致,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未来经济的信心也将因此形成。

  让“找市场”的效果胜于“找市长”

  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界限还不够清晰。新问题在不断涌现,政府功能还在重新定位之中。复杂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有许多事情更需要的是市场力量的释放。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功能的转变。市场遇到的问题,应该更多地通过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只有当市场无能为力,而且政府可能做得更好的时候,政府干预才有充分的理由。市场的复杂性甚至会让政府干预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使干预的总体方向正确,效果也不一定佳。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政府在新能源领域投入不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缩小的。还有许多领域,政府做得太多,市场反而没有什么成长空间,以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到位。

  这样一个时代是市场和政府都需要学习的时代。企业家要拥有企业家的才能,市场机会要等待众多企业家去发现。在一定的时间段,不规范的政商关系让一些企业经营者以为“找市长”的效果远胜于“找市场”,企业家才能不容易因此形成,企业家精神不容易得到充分发挥。这个社会,经济社会繁荣所需要的商业文明与商业规则都还在塑造之中。

  经济增长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时间。当然,这不会是漫长的无止境的等待。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真正市场主体的形成、束缚市场作用的制度障碍需要尽快移开。中国仍然需要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该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减税减费减基金,降低市场主体的负担。第二是减少不必要的规制,释放更多的市场空间。一些行业的规制改革几乎停滞,行业的开放度仍然不够,市场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价格改革不到位,使得政府的部分减收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一些做法甚至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第三是加快国有经济改革,让平等竞争成为市场运行的主旋律。在需求管理改革上,中国仍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在宏观经济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稳定预期和增强信心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各种措施的具体落实,都离不开人,政府推动的改革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机制设计。一些措施看似目标明确,但在激励机制上考虑不周,结果容易让改革方案不着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勇)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