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东欧女性,联合国下一任秘书长?

2015-12-29 08:14:38 国际金融报
分享:

70年间,联合国历经8位秘书长,但从无女性秘书长。只有在1953年,1991年及2006年分别提到3名可以出任秘书长的女性。12月15日,联合国发出信函,“鼓励会员国提名女性”。

  历届秘书长的选举,大国博弈痕迹明显,非常政治化。为了遴选出为70亿人讲话的那一个人,外界以及联合国内部都呼吁启动选举改革,增加透明度,提高包容性。

  但是,要想真正改变秘书长位高权轻的状态,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改革联合国的权力设置。这是何其难!

  “2017年1月1日,或是一位东欧女性执掌联合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呼声,缘于联合国的一封公开信。

  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安理会联名致函联合国所有会员国,正式启动下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遴选程序,“以透明、包容各方的原则进行”,“尤其考虑提名女性候选人”。

  那么,问题来了,联合国选秘书长有何章程?有无“潜规则”?为何下届热门人选会是东欧女性?世界对下一任秘书长又有何期待?以及,这位“她”又将面临何种就职环境?

  选举:大国间博弈

  从过往看,秘书长产生的过程其实是大国博弈的过程,特别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博弈

  联合国秘书长,是世界上最大国际组织的行政首长,也是国际间首席外交官,享有“准国家领导人”的外交礼遇。

  秘书长由安理会推荐、联合国大会任命,五年一任,主要职能是:在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的会议中,以秘书长资格行使职权,向大会提交关于联合国工作的年度报告和必要的补充报告,有权把其认为有可能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提请安理会注意。此外,还可根据大会和安理会授权负责有关决议的实施。

  迄今为止,联合国秘书长基本上由15个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讨论一份不公开的名单,选出一名候选人并提交联合国大会表决,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按安理会的规定,安理会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否决票,就不能向联大推荐秘书长人选。

  从过往看,秘书长产生的过程其实是大国博弈的过程,特别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博弈。冷战时期,选举秘书长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冷战后,由于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选举秘书长的博弈过程更加错综复杂。

  1946年,第一任秘书长、挪威人特吕格韦·赖伊之所以能够上任,是因为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威尔、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以及加拿大外交官莱斯特·皮尔逊等候选人接连遭到苏联否决,安理会不得已作出妥协。

  可惜的是,第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无法阻止冷战蔓延,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前景变得黯淡。1953年,赖伊还没干满第二个任期,就辞掉了这份被他称作“全世界最困难”的工作,理由是,“无法忍受苏联的态度。”

  选择继任者时,苏联再次堵住了安理会的大门,又一次否决了上文提及的加拿大外交官莱斯特·皮尔逊的提名。常任理事国法国和英国为了能打破僵局,便向安理会提交了一份包括4个候选人的名单,他们希望苏联至少能中意一个。结果默默无闻的瑞典外交大臣达格·哈马舍尔德被苏联人接受,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布赖恩·厄克特在《外交事务》上写道,“哈马舍尔德直到安理会电报催他接受这份工作时,他才知道自己被选上了秘书长。”

  不幸的是,哈马舍尔德1961年因飞机失事身亡。随后,美、苏经过反复磋商,同意缅甸人吴丹继任秘书长,并于1966年竞选连任成功。

  德奎利亚尔1991年退休后,中国等国支持来自埃及的加利,美、英等国推荐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等人为候选人。经过5轮试投票,加利领先。在正式投票中,安理会一致推荐加利为秘书长。

  加利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位未能连任的秘书长。他对“美国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对他进行否决”一事一直耿耿于怀。

  加利之后,安理会曾对非洲提出的4名候选人进行了7轮摸底投票,虽然安南的支持率一直领先并不断上升,但是遭到法国的否决。安理会15个成员在会上、会下进行了反复磋商,最后达成妥协,安南当上联合国秘书长。

  职权:享有建议权

  联合国秘书长拥有广泛的“建议权”,联合国设置的十几位分管不同事务的副秘书长,是秘书长“任命”的,但这项“任命”,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大国博弈的印记

  现任秘书长潘基文2007获选,2012年连任,任期2016年底届满。潘基文的当选比较顺利。5个常任理事国,虽然在开始时对新秘书长人选没有一致想法,但随着几次意向性投票的进行,五大国很快就人选取得了一致。

  不过,潘基文没少被舆论批评。

  潘基文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性格温文尔雅,处事讲究中庸之道。在2012年的连任就职演说中,他特别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概括自己的为政风格。

  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经济学人》、德国《明镜》周刊等西方媒体曾经刊文影射或批评其性格和能力。

  舆论对潘基文有些亲美的政治立场也不以为然。当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公开批评美国战争“不合法”。相比之下,潘基文在一些小问题上都不敢得罪美国。举个例子,2009年潘基文在公开批评美国欠联合国8亿多美元的会费,潘基文称美国“赖债不还”。之后,这番言辞招致美国国内抗议。潘基文重压之下,不得不道歉。

  其实,何止是潘基文呢,8任秘书长各有各的难。

  联合国首任秘书长赖伊曾经把自己的工作形容为“地球上最难做的工作”。潘基文的前任、因功勋卓著而被授予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安南形容自己从事的是“走国际钢丝绳”的工作。

  之所以会如此不堪,与秘书长的职权安排有很大关系。

  联合国秘书长并不是拥有无限权力的“地球酋长”。从历届秘书长工作来看,这份工作并不是美差。

  相关资料显示,联合国是个没有实权的国际组织。秘书长只能“提请安理会注意”,绝无对安理会“下命令”的可能。也就是说,秘书长拥有的是广泛的“建议权”。

  除了秘书长,联合国还设置了十几位分管不同事务的副秘书长,是秘书长“任命”的左右手,其实这项“任命”,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大国博弈的印记。

  联合国财政预算由秘书长拟定,交由联合国大会讨论和审批。这意味着,秘书长所拥有的规划财务权力十分有限。制定好预算之后,要提交联合国大会终审,各国都能协商,进行“讨价还价”。而且《宪章》规定,联合国的经费“应由各会员国依照大会分配限额担负之”。

  花钱要靠联合国会费,维和要靠成员国派部队,再加上安理会中的大国一票否决制,秘书长需要在大国的关系中左右逢源。

  有评论指出,进入新世纪后,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都趋于弱化。相比之下,各种区域和专门性国际组织风头日劲。

  欧盟、东盟、阿盟、APEC、上合、G20、金砖五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越来越活跃。如今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国际纠纷中奔走斡旋的,往往都是大国外长们或区域组织的掌门人,联合国秘书长的身影相对减少了;即便发声,也不像过去那样为人看重了。

  以乌克兰危机为例,人们听到的几乎都是欧美俄及当事国乌克兰的声音,甚至几次最关键的和谈也是在白俄罗斯的首都明斯克举行,联合国及其秘书长似乎隐身了。

责编:邢若宸